让小村释放“美丽效应”——看延边州如何创建美丽乡村

09.07.2015  13:13

      阅读提示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我省提出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落实,要突出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近年来,延边州不断创新农村治理机制,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解析这里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梳理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不无启迪。

      夏日骄阳下,田野如茵,一个个村落点缀其间,一栋栋农舍或露白墙,或展灰瓦。走进村庄,村道干净整洁,村民们或在广场上欢歌曼舞,或在活动室里读书对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

      近年来,延边州按照“先基础设施建设、后环境综合整治、进而建设美丽乡村”的三大步骤,创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宜居、宜游、兴业的美丽乡村。日前,记者在延边州的农村踏访,亲身体验这些乡村的精彩蝶变。

      经济是基础,产业做支撑——让“美丽”添活力增底气

      6月29日下午,一场雨在炎炎夏日里翩然而至。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的村口,几位村民忙着修葺假山和铺设路面,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因为这场雨而停歇。他们在为扩建村里民俗村农家乐项目的停车场做着最后的冲刺。

      村子里两棵巨大的大白菜雕塑后面,就是村里的辣白菜生产车间和储藏地窖。在零下10摄氏度的辣白菜储藏室里,一坛坛加工好的辣白菜在静静地发酵。辣白菜为小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而辣白菜产业,只是金达莱村集体经济的一部分。

      金达莱村一面依山、三面傍水,处于延吉到长白山的旅游线路上,是和龙市打造的长白山旅游环线的一个重要节点,拥有开发朝鲜族民俗旅游的地域优势。依托这样的旅游资源发展产业,金达莱村已经成为和龙市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的主要试点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延边州强化培育特色村屯,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发展产业为支撑,深入挖掘民俗、农耕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观光农业,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民俗旅游特色村。目前,全州已打造各类特色村222个,其中产业富村121个,旅游强村28个,民俗文化村11个。

      “村子要富裕,必须发展产业。”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村支书金光秀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几年前,水口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的耕地很多都是以非常低的价格租给外来人耕种,留守的村民增收无路。2010年,金光秀带领村民整合村里土地,集中村里劳动力,成立了图们市便民粮食种植专业农场,通过种植有机大米,大幅提高了村集体积累。成立农场后,村民同时享受土地租金、到农场打工工资和年底农场收益分红等收益。67岁的村民朴秀哲说:“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是旱涝保收。

      金光秀告诉记者,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已达到1.1万元。

      “今年村里计划上一条大米包装生产线,有了好的品牌包装,可以让大米销售价提高5倍以上。”金光秀脸上写满自信,他说:“村民的生活可就更富裕了。

      环境是硬杠,全力为宜居——让“美丽”吸引人变机遇

      美丽乡村,顾名思义是要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生活和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走进敦化市雁鸣湖镇腰甸村,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风景长卷——绿树掩映下,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房屋,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在鲜花垂柳的映衬下延伸至远方。

      这样的美好环境,得益于延边州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攻坚战。自2011年以来,延边州每年春秋两季都要重点清理“三线一环”地带,以及农户房前屋后和村屯周边的垃圾,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离、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的模式。

      见到村民张秀哲时,他正坐在凉亭里,口中哼着朝鲜族歌曲《阿里郎》。

      “村里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瓦盖、新大门、新围墙,到处都这么干净,多好看。”这位72岁的老人一边指着周围,一边笑眯眯地说。

      腰甸村村支书刘华民告诉记者,以前腰甸村每逢下雨,村里的路就泥泞不堪,夏天牲畜的粪便到处都是。“那样的环境,别说吸引外来投资,就是自身发展都找不到出路。

      刘华民意识到,要发展,必须改善环境!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的腰甸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秀美山村。如今,村里利用养鱼业发达的优势,做起了集餐饮、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业,建起了有机农业生产园区。

      “2013年,我们村还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乡村’呢!”张秀哲说。

      同样,走在雁鸣湖镇小山村的村道上,天蓝、地绿、空气清新,一弯碧水环绕,天静远,水静流。

      近年来,延边州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建设房屋、道路、安全饮水、垃圾收运以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共创建了68个省级绿美示范村屯,并将提升农村环境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

      小山村,就是其中的缩影。

      “设施完备、生态融合、整洁靓丽”是小山村给人留下的最直接印象。这几年,小山村不断加大对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全村修建了3个垃圾处理场,主要路口安放垃圾投放箱,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95%的家庭安装上了网络。农闲时节,村民在文化休闲广场扭秧歌、跳舞……

      “雁鸣湖一定要有雁。”小山村村支书史学良透露着他的发展规划。“今年,村干部要带头养雁,以后游客就可以观赏‘雁叫长空’的美景了。”史学良对村里的发展信心满满,“还要种一些苗木、果树。我们这里将是新的‘世外桃源’!

      管理是关键,村民唱主角——让“美丽”保得住传下去

      建是一股作气,管是长年累月。

      图们市石砚镇水南村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美丽乡村”管理机制,把后期管护权交给了村民。

      走进水南村,大道平整,小巷整洁,围栏统一,花草妖娆。村民徐凤春有个特殊的身份:村事务顾问,他对村中的大小事务颇为了解。见到记者感慨于小村拥有如此优美的环境,他介绍说,村里有一支六人两车的清扫队伍,已经实现了环境清扫的常态化,每周四的下午是村里的集体义务劳动时间。各屯的屯组长是村民院落卫生义务监督员,村民都自己维护环境。

      “必须要让村民当主角,这样才能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徐凤春说,在水南村,建设美丽乡村,已经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期盼。

      水南村村头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黎明”二字。徐凤春告诉记者,它象征着水南村人对新生活的希望和奔向美好明天的决心。

      在龙井市东盛涌镇仁化村,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开展文明户、好儿媳、好公婆的评比活动,提升村民文明水平。

      在敦化市官地镇腰岭子村,村民早上6点起来清理村路边杂草是常事,设置了专门的保洁员和绿化管护员,用村支书阚玉华的话来说,就是“要活在花丛中,不能活在垃圾中,我们就要自觉维护”。68岁的村民尹顺爱亲历村里发生的改变:“现在村美了,人也自觉了,谁要是往路上扔一块垃圾,大家都盯着,自己都觉着不自在。

      记者问尹顺爱,你觉得“美丽乡村”应该是什么样?

      尹顺爱思考良久之后说:“吃得饱,能养老,环境好,风气好。”12个朴实的字,这是农民的愿望。

      延边州农委主任李忠文说,延边州将继续坚持从延边民俗、文化、生态、地域等特点出发,科学谋划美丽乡村的建设布局,努力让农村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