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富才是真正的富

29.01.2015  22:15

    

    李国林手捧当地特色粘玉米

    一栋栋漂亮的瓦房,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面,服务型党组织标兵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4年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这就是我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长春市双阳区卢家村。

    “昔日茅草屋,今朝楼瓦房;昔日泥土路,今朝户户通;腰包鼓,民气旺……”。面对这些年的变化,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俺们村能发展到现在这样,多亏了有个好支书。

     出身农家大胆创业

    1987年,初中毕业的李国林因家庭困难只能放弃学业,在乡亲们的资助下到吉林市学习汽车修理技术。为了不让家人和乡亲们失望,李国林在苦心钻研汽车维修技术的同时,考下汽车驾驶证,并借债买了一辆旧车,成为卢家村第一个个体运输户。这个大胆的举动让他成为全村首批万元户,淘到人生第一桶金。1999年他又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碳资源成立了公司,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事业。经过多年打拼,个人固定资产达到1000万元。但此时的李国林并没有忘记卢家村的村民,他说,“我一个富不是富,我要让全村的人富那才是真正的富。

     感恩回报自掏腰包排村上难题

    要致富先修路,2006年,李国林自掏腰包3万元,用自家机械修筑了4公里路。2007年,当选卢家村党支部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整治大龙河堤。大龙河是卢家村的主要河流,由于年久失修,每到汛期,大龙河都成卢家村的一块心病。李国林自己拿出7万多元,买原料,雇人员,无偿用自己家的推土机、大货车,经过22天的艰苦施工,动用6万多土方对大龙壕进行维修。2011年李国林又筹资90万元在大龙河上建起一座大桥,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卖粮难,十年九灾的局面。

     服务民生 富村裕民

    10年前的卢家村负债1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局面,李国林带领全村大力发展运输业、养殖业、劳务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几年下来,全屯现有100户养车;卢家村10队成了养猪一品屯,村民仅养猪年收入就达到200多万元;木耳香菇的生产、杜老七的型煤都远近闻名;每年外出劳务500多人次,创收近700余万元。在发展集体经济上,李国林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经过多番努力,一个投资100多万元型煤厂,另一个投资800多万元的粮食收储企业,这两个企业不仅消化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还为村集体增收70多万元,更重要是解决了群众卖粮的不便。

    卢家村二组村民宋世琦告诉记者,自从李书记上任后,给我们创条件,献计献策,我的日子才有了变化,现在卖粮不用出村就可以,成本减少了,挣得就多了,腰包也鼓起来。原来住泥草房,现在我也住上了砖瓦房,而且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闲暇时在家喝点茶水看个电视挺享受的。

     思维创新 全力打造新农村

    近年来,卢家村始终把“强村富民”作为奋斗目标,结合实际,打好资源优势。结合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运输业、服务业、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尤其是“隆昌庆”牌绿色水稻和特色粘玉米种植已成为卢家村“主打产业”,现在卢家村正向一屯一业、一屯一特方向发展。经营方式也有了创新,村委会着眼农村集约化发展,打造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带农户”等经营方式。目前已有350多农户入社,新建2万多平方米的厂区。同时以自愿入股方式,从农民手中流转了80公顷土地,为今后土地集约化经营、农村产业化发展打了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村民活得更幸福一直是李国林的夙愿和梦想。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委决定分别在三社、四社、六社建立新农村示范屯,不仅在屯内修了户户通水泥路,硬化了路边沟,还建起了环保厕所,设立了垃圾点,栽植各类树木5000余株,绿化了村屯。全村10个自然屯全部安装了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2012年李国林投入7万多元建活动室、文化书屋、电脑,还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在村部外,还投资20万元建起了篮球场和健身器材。由于新农村建设成效比较显著,卢家村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承办了全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

    如今的卢家村变了,变得富足、美丽;卢家村人变了,变得乐观、智慧。双脚踏上幸福路的卢家村人,在李国林的带领下,正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迈进。(中国吉林网记者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