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村屯正发生“美丽蜕变”——双阳区创新“3+X”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调查

04.03.2016  11:13

      高高的太阳能路灯上挂着大红灯笼,平整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农民新居大门上的春联依然喜庆……早春的双阳区双营乡鲁家村黄瓦房屯,宁静而美丽。

      “过几天,咱们得组织清理越冬垃圾,再关注一下备春耕的情况。”一大早,黄瓦房屯屯委会主任王成就把几位屯委会成员召集到屯里的“百姓说事点”,研究起春季的重点工作。

      “现在都不用咱们特意组织了,前两天就有一些村民跟我说,等天气再暖和暖和,他们就出来打扫。”妇女计生委员杨立波欣慰地说,村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工作越来越顺手了。

      这两年,在屯委会的努力下,黄瓦房屯不仅环境变好了,村民收入提高了,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各项事业都蒸蒸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屯”。

      在双阳区,还有很多村屯和黄瓦房屯一样,正在发生着“美丽蜕变”。“别看屯委会不大,但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设在村民家门口的屯委会,仿佛一个个活力因子,让双阳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牢固的基础——

      “屯委会成员是我们最信服的人

      “没有屯委会的时候,屯里的工作可没有这么好开展。”王成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由于缺少有效的抓手,没有活动载体和平台,村屯管理面临“四难”:人员组织难、活动开展难、事业推进难、工作落实难,特别是屯组一级功能弱化,屯里平时只是一个小组长在工作,面对70多户、200多人的管理,屯组长显得力不从心。

      “要解决当前农村问题,就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谈起探索“3+X”基层治理模式的初衷,双阳区委书记王明德的话发人深省。

      屯组是基层的“细胞”,是服务群众的最直接抓手。本着“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原则,2013年,双阳区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长春市双阳区农村村屯(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和《长春市双阳区创新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方案》两个文件,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等重点工作融合成一体。

      从建立健全“3+X”村屯治理体系入手,双阳在全区形成了全覆盖、运转有序的组织体系。除了在村里组建“村管会”,还以“3+X”模式组建“屯委会”,“3”,即屯委会主任、综治委员、妇女委员3名实职委员;“X”,即选择若干名热心公益事业、有威望的老党员、种养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等有生力量担任义务委员,负责处理本屯组各项事务。

      “在屯里这么多年了,谁是啥样人儿,我们都特别清楚,屯委会这些人绝对让人信得过!有啥事儿找他们绝对没问题!”通过村民选举、组织推荐、公开竞争等方式,一个个被群众所信服的人脱颖而出,成为屯委会成员,夯实了屯委会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截至2015年底,双阳区134个行政村的1286个自然屯组中,共成立屯委会1222个,屯委会委员达到4435人,成立屯党支部773个,实现了屯委会和党支部全覆盖。

      最顺畅的沟通——

      “说事儿点设在屯委会成员家里

      走进双阳区各村屯,人们会发现屯委会的办公地点五花八门。有的“挂靠”在村屯文化大院、小卖店、学校,还有的干脆设在屯委会成员家里。就是说,在村民家门口有了一个有人说事、有人办事、有章程理事的“”。

      “就是为了方便群众,让他们随时都能找到我。”奢岭街道徐家村西河沿屯屯委会就设在了屯委会主任李宝华的家里,无论是屯委会成员还是村民,有什么事儿都会到他家商议。群众的办事流程和空间,一下子变成了“零距离”。

      屯委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按屯内需要处理的事,随时开会议事。一些公益事业、公共设施建设等大事需经过屯委会讨论、研究,经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后实施。为了简单实用好操作,双阳区统一制定了屯委会职责、网格化管理、屯务监督等工作制度,细化屯委会成员职责分工,规范工作流程。

      如今,双阳区每个屯委会成员手中都有一本“创新治理工作手册”,从制度职责到工作方式,从活动内容到工作标准等,一应俱全。“我们还会及时把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太平镇将军村罗圈背屯屯委会主任张树志说,在工作中,他们还特别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以顺口溜、打油诗、俏皮话等易懂易记的方式,制定了富有本屯特色、群众自觉遵守的“屯规民约”,久而久之,每个人的“创新治理工作手册”都越来越厚,形成了一本“村屯管理宝典”。

      为激发屯组干部的工作热情,双阳区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出400万元,对屯委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妇女计生委员按2∶1∶1比例给予一定的误工补贴,补贴标准根据所在屯人口数量、每人5元标准发放,并结合实际采取逐年递增机制,实现了屯组“自己的家自己当、自己的事自己办”、区委区政府倾力支持的局面。

      最显著的改变——

      “小小屯委会办成了很多大事儿

      “我们屯以前可没这么干净,垃圾满地都没人管。小小屯委会,办成了很多大事儿!”谈起这两年村容村貌的变化,黄瓦房屯村民对屯委会竖起了大拇指。

      在实施“3+X”基层治理模式中,双阳区屯组干部把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卫生整治作为突破口。为改变村里的面貌,黄瓦房屯通过召开全屯环境卫生议事会进行决议,采取向上争取、共管共享等办法,栽植花草树木,硬化路面,设置了方便堆放和运输的垃圾箱、垃圾点,并将废弃泡塘修建成占地28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活动广场,对50多户村民和3条街路实行“网格化”管理。

      除了村屯环境,村民自治的变化更让人感到惊喜。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到低保评定等,这些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都被列入村屯自治的议程。“我们这条路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村民的意愿修成的!”双营乡尹家村王家屯屯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由村民自筹解决资金缺口,很快修成了一条7.5公里砂石路和1公里排水沟。截至目前,双阳区村民参与重大工程决策260个,完成重点任务189个,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屯内道路整修、自来水工程建设等项目216个,有效解决了多年的出行难、吃水难问题,受益群众达8万多人。

      “当好综治委员,就得脑勤、嘴勤、手勤、腿勤,及时发现并处理好矛盾。”屯委会是信访维稳的第一道防线,齐家镇李家村东李烧锅屯综治委员耿明春总结出了抓早、抓小、抓苗头的经验,把屯里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利用屯委会的独特优势,屯组干部在信访问题上注重用亲情、感情去化解,用政策、道理去说服,最大限度做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情况能稳控,让群众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角。仅去年,双阳各地屯委会就化解矛盾900多个,调节各类纠纷1800多个。

      在创新建立“3+X”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同时,双阳区还跟进提出“支部建在屯上”的设置模式,使党组织离群众更近,让群众与党组织更亲,更好地发挥了村屯两级党组织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采取“一屯一支”和“多屯一支”相结合的方式,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心从村级延伸到屯组,让农民群众有了“主心骨”,使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组织就在身边”。

      最丰富的外延——

      “X”拓展出无限可能

      “我是‘3+X’中的‘X’,在屯里做义务委员。”一见面,黄瓦房屯村民陈宝仁就亮出了自己的身份。

      陈宝仁是黄瓦房屯同赢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能够成为“X”,让这位64岁的老汉颇为自豪。“既然把我选出来了,就不能让大伙儿失望!”除了帮助乡亲们购买农资、提供种地技术支持,陈宝仁还带领10多户农民搞起了葡萄种植,让大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村民有啥矛盾了,我也会出面帮助调节,我在屯里还算比较有威望,基本啥矛盾都能处理好!”陈宝仁说。

      “X”,在数学里是个未知数,也代表着无限可能。在双阳农村,活跃着很多像陈宝仁这样的“X”,这些热心公益事业、有威望的老党员、种养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等义务委员,正在成为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研究宜屯宜地的致富项目,发展屯组集体经济,拓宽了农民群众的致富门路、增收渠道,带动屯组逐步向一屯一业、一屯一特方向延伸发展。“我现在生活这么好,全靠屯委会的带动。”平湖街道黑鱼村下设10个屯委会党支部,在党员的带动下,种植葡萄38公顷、绿色水稻500公顷、蔬菜大棚102栋,成立了13个专业生产合作社,仅刘家屯100多户村民中就有29户种葡萄,创办合作社6家,人均收入超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一品屯。

      在“X”的带动下,各个村屯还涌现出一批志愿者,参与到村屯的公益活动中。“今天在扭秧歌前,我先给大伙儿讲讲前段时间评出的‘吉林好人’的事迹。”傍晚,奢岭街道徐家村西河沿屯小广场里聚集了大批准备活动的村民,穿着志愿者“红马甲”的张凤坤来到大家中间,宣讲最新的政策法规、新闻。张凤坤告诉记者,西河沿屯不大,一共才20多户,但志愿者却有24个,“基本上家家都有志愿者,无论是春天栽树种花,还是照顾孤寡老人,我们都会积极参与。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双阳全区,目前已组建8个志愿服务站、下设111个服务队、793个小分队,志愿者达8000多人。2015年开展帮贫扶困、照顾老人儿童、宣传辅导咨询、义务劳动等活动700多次,受益人数达3万多人。“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愿意出把力,希望屯子越来越好!”张凤坤的话说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