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住上“望得见乡愁”的新楼——吉林西部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25.08.2016  21:03

      74岁的李福最近每天都会跑到工地几趟,看建设中5层小洋楼,那里有他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看着小楼封顶,开始室内装潢,李福笑得合不拢嘴。终于要告别住了4代人的泥草房,告别透风漏雨的日子,也告别和老伴分居的生活……吉林省西部通过实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让贫困户“带钱”住上了“望得见乡愁”的新家。

      距离项目工地不到1里地,就是吉林省通榆县陆家村李福的老屋,从他的父亲算起已经住了4代人。爬满藤萝的篱笆墙、种着瓜果的小院以及斑驳破落的泥草房,处处都挤满了乡愁。

      现在住的房子是30年前盖的。那时候李福已是5个孩子的父亲,两个闺女出嫁,3个孩子还没成家,一家5口人挤在1间老屋。于是他砍掉院子里的一行拳头粗的杨树做屋顶,就地挖黄土混着山上割的羊草,盖了1间泥草房。大儿子带着弟弟住1间,他、老伴与小女儿住1间。20多年后,儿女们都长大成家,李福也当上了太爷爷。当年的泥草房愈发地老态龙钟。

      “墙上都是缝子,下雨天地上、炕上都是接水的脸盆。”老伴许桂荣回忆,“反倒冬天好过一些,缝子都冻冰,屋里多烧柴就没那么冷了。

      2010年政府实施泥草房改造,补贴李福1.4万元,将泥草房里外墙抹上了水泥,加盖了红色彩钢瓦房顶……漏雨的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现了。

      年近古稀的李福和老伴已经张罗不动生活,两个儿子各接走1位老人,这让50多年的老夫妻成了“牛郎织女”。

      那时候李福也想上楼,到镇上转一圈,每平方米1000多元的价格,60平方米需要6万元-7万元,每年还需缴1500多元的取暖费,这个楼,李福住不起。

      去年,李福听说村里要盖楼房,全村每家都有房住,他的泥草房估价每平方米1000元,新楼价格每平方米1200元,他和老伴要了套60平方米的住房,政府还能补给他近3万元。取暖费优惠,每年只要260元钱就够。楼下不远就有个社区菜园,想种农家菜可以免费开200平方米的园子。他和老伴1.4公顷的土地纳入村委会成立的公司,每年还可以获得7000元的收益。

      “这不是做梦吧?”李福天天咋想都想不明白。

      李福不会明白,通榆县作为吉林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试点,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换取300公里外长春市高新区的建设用地,这样一增一减,既保障了农业耕地面积,又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级差地价的收益用来建设新农村。

      该村还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集体资产量化折资,每个农民持有一定股份,每年不仅能分享公司规模化经营的收益,还可以为公司打工赚钱。

      李福明白的是,好日子不远了。年底前搬上新楼,他和老伴又能团圆。小区楼下就是健身广场,玫瑰园和垂钓园,白天健身、赏花、钓鱼,晚上与同在小区的儿孙团聚。

      老伴许桂荣摘下老屋墙上的1张照片,那是她和儿媳站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合影——她们当时只是站在绿布前,天安门是后“p”上去的,“等有了钱,也报个夕阳红团,真去北京天安门前照相。”老人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