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侠:用大剪刀传承满族剪纸

12.12.2014  14:25

    本报记者 毕馨月

    李侠(中)与两位剪纸艺人在探讨剪纸艺术。  毕馨月 摄

    吉林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剪纸委员会负责人……采访李侠之前梳理的这诸多头衔,让记者对这位剪纸界“奇侠”深感敬意。等真正见了面,李侠的亲切随和让记者对她有了更全新认知。

    世家里走出个“能工巧匠

    李侠出生在满族剪纸世家,“我的外婆是剪‘嬷嬷人’高手,我的母亲则游刃于绣花、钩花、贴花、描花之间,父亲是军人,却格外喜爱剪纸,曾用桦树皮剪贴画。”李侠四五岁时,母亲就教她学剪纸,如今58岁的她与剪刀和纸相伴的日子已长达50多年。

    李侠父亲曾经对她说:“剪纸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正是父亲语重心长的这番话,使得年轻时在企业负责宣传工作的李侠,一刻也不曾放弃剪纸。1986年,她的四条幅剪纸《中国才女》在地区企业美展中获一等奖。北京一家出版社与李侠签约,为她出版《李侠诗画选》,收录她的人物剪纸60幅,古词60首。

    “连环画剪纸”填补空白

    有了名气,李侠并没有固步自封,因为剪纸的年头久了,她想到了一个剪纸与历史的极佳创新点——用连环画形式进行剪纸创作,配上相应文字。这种“述说”历史的方式在吉林省尚无前例,一切都在不断摸索中进行。

    李侠回忆说:“在出版了第8部文集后,我放弃了跟出版社继续签约的机会,潜心创作了5年,并在完成95%的设计稿基础上,带着作品走出吉林,到天津民俗博物馆、北京故宫等地拜访民俗学者,寻根溯源,增加作品历史性和艺术性的厚度。

    2012年,在百米剪纸长卷《千年吉林百年船厂》基础上,李侠几易其稿完成的著作《剪纸话吉林》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利用302幅剪纸,19万字史料,概括了吉林政治、军事、教育、宗教、文艺、体育和地方民俗、民间传说、娱乐游艺等方面内容,这部精心之作在《吉林省民俗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被称为“吉林的《清明上河图》”。

    在现代社会执着于“守旧

    与许多剪纸艺人一样,李侠在挽救满族民间剪纸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传承的责任。在启动“满族剪纸传承工程”、办起了剪纸教学基地后,她还担任了吉林省老年大学剪纸班主讲教师和市民剪纸学校的名誉校长。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刻刀,但是作为满族剪纸的传承人,我却仍然在使用大剪刀。现在不少剪纸已经被汉化,用刀刻显然更容易学,但大家忽略了剪纸作为‘剪’的艺术形式的存在。”保留原生态是李侠剪纸区别于其他人的主要特点,面对如何传承正宗的“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李侠自觉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