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旅行社的纾困之道

18.12.2015  00:07

    记者 黄鹭

    吉林本土旅行社的寒冬来了。

    在12月17日召开的省政协“加快推进我省旅游业发展”咨政协商座谈会上,来自旅游业经营一线的从业者报告了这样一条让人忧心忡忡的消息。

    省政协委员胡余庆已经经营旅行社很多年了,但他从来没遇见过这样严峻的形势。“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本土旅行社今年的经营情况呈现出了一种整体下滑的态势,情况最不好的旅行社营业额可能会比去年下降30%。

    吉林本土的旅行社到底处在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评价本土旅行社,可以用散、弱、差三个字形容。”省旅游局副局长林天如是说。目前,全省共有旅行社1032家,其中只有寥寥数家营收可破亿元,达到2亿元的更是一家都没有。“如今,南方那些动辄五六十亿营收的旅游业豪强们正在伺机扩张,吉林本土旅行社的生存前景实在堪忧。”胡余庆叹气道。

    造成本土旅行社生存困境的原因有很多,胡余庆总结其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的原因,国际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欧洲、中东、东南亚都被视为局势动荡地区,旅游需求迅速下降,同时,今年国内经济进入调整期,消费者的旅游意愿也不高。

    另一方面则是旅行社的经营问题,网络订票订酒店越来越便利,选择自助游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国内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通过上市募集了大量资金,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不少巨无霸企业跨界涉足旅游业,争夺利润。此外,一些在线旅游企业也强势崛起,利用网络的优势,迅速把持了旅游目的地酒店的房源,占尽了先机。

    吉林本土的旅游市场正在被外地企业侵蚀和肢解,但本土企业看上去却无力反抗。胡余庆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政府,他在会场大声呼吁政府挺身而出,帮助本土旅行社渡过难关。

    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与会委员的认同,现场就有委员表示,面对1000多家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政府可能也没什么好办法。转型升级、强身健体,主要还得靠企业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转型成功就能继续生存下去,如果仍抱着固有观念,那也许就只能被市场淘汰。还有的委员发言,人家的企业能够投身资本市场,可以拥抱互联网,我们的企业也可以这样做。

    市场不相信眼泪。面对竞争,是与其他旅游企业抱团取暖,组成旅游集团?或是主动发展网上旅游业,寻求企业转型?抑或是保持现有盈利模式,坐视转型机会匆匆而逝?这是本土旅行社在寒冬将至时,必须作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