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以创新“加速度”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30.01.2019  06:55

市民在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内体验VR沉浸式教学。 石天蛟 摄

  市民王女士走进装饰得古香古色的屋内,迎面而来的是一具被还原的东北野牛化石标本,旁边的屏幕上,一头“复活”的猛犸象突然“”到她身旁,令她惊喜不已……

  这里是上个月刚刚入驻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吉林省新瑞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化石修复工作站”。该工作站将古生物化石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全国首家沉浸式体验研学旅课堂。工作站通过系列文创产品,把伊通河流域的古生物展现给市民,拉动古生物文化发展。

  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区,朝阳区一直面临着“有天无地”的发展矛盾。该如何创新转型,以解决发展空间、发展模式问题?朝阳区坚决贯彻市委深改委和改革办的改革部署,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应运而生。

  先导区内进驻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成长。25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户吉林省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5户长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量超过30件,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先导区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多个项目落位投产,为区域乃至全市经济发展培育出强劲的新动能。

   优势集聚

  打造科技创新先导区

  在环南湖周边约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15所科研院所分布其中,光学电子、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科大讯飞AI双创基地、新瑞科技等11个孵化企业形成新的孵化集群;省计算中心、省知识产权促进会、省创业创新实训基地等科技服务部门汇聚,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质配套服务。

  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成立后,确定了西起前进大街、东至人民大街,北起自由大路、南至卫星路的先导区发展空间,借助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优势,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生态。

   勇于创新

  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先导区的创建,因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无成功经验可循。朝阳区政府勇于探索创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我们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的建立、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四方面来建设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朝阳区科学技术局局长丁慧东说,建设新型科技园区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只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人才注入信心,才能为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创新机制,培育发展动能。为服务先导区内的企业发展,朝阳区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创新体制,成立了创新决策咨询机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评审联席会等10个专项工作组。不断完善先导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在研究开发、市场推广、财税扶持、人才建设和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重点实施朝阳区科技发展计划,以无偿资助、股权投入等方式,对各类计划项目给予对应方式和金额的支持。

  朝阳区政府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发挥协调纽带作用,帮助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实现精准对接,率先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在本地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让科技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发挥出促进经济发展、助力转型升级的效应。

  ——创新主体,激发科创能力。“我们通过发挥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引导作用,重点扶持培养了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培育创新龙头企业。”丁慧东说,先导区充分利用15个科研院所和12所高校的产学研优势,发挥先导区内科研、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作用,与吉林大学合作成立了高分遥感应用研究院,与长春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光电信息科技园,独立的“数字朝阳”大数据园区也已经启动建设。

  ——创新模式,优化科创环境。“入驻以来,基地从法务、学术等多方面给我们做辅导和支持,梳理正确的方向,使项目更规范。”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化石修复工作站项目负责人葛玉说,从展馆设计、科技产品研发,到协助联系对口单位,基地对于企业的帮助做到了事无巨细。如今,工作站与吉林大学恐龙研究学院等几所高等院校签订了研学旅合作协议,负责长春龙及伊通河流域古生物化石的修复和整理,未来,这些最前沿的知识都可能走入课堂,让学生们受益。

  在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内,本地各类创新主体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与北京中关村、南阳光电产业园等签署合作协议,与韩国、日本、印度等国科研企业开展了国际人才和项目交流。

  ——创新体系,提升服务效能。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吉林高分遥感应用研究院便是先导区内人才集聚的一个缩影,目前已引进一名院士、一名千人计划人才、一名长白山学者。核心人才梯队搭建完成后,朝阳区政府又给予50万元的项目支持资金,提供了366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让人才团队一分钱不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研发上。

  “通过研发,让卫星技术应用在农作物分类、农作物灾害预防等方面,同时开展农业遥感大数据监测,打通学校研发成果与用户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研究院院长陈圣波说。

  为吸引人才,朝阳区设立区级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项目,推行“科创副总”行动计划。如今,先导区已成为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洼地”。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朝阳区打造了研究开发、项目评储、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科技金融、企业孵化、国际合作七位一体“政产学研用金介”科技平台创新体系,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项目评审等四个子平台已在互联网上开展科技创新管理,进行精准信息服务。

   能力提升

  成果转化创造新产值

  2018年前10个月数据统计显示,朝阳区专利申请量已达7418件,专利授权3535件;全年共完成技术交易合同额登记39亿元,占全区GDP的6.8%;360度全景成像系统等10项高科技成果在朝阳区转化落地……

  先导区创建以来,域内已引进院士18人、“科创副总”柔性人才3人,培育大学生科技创业人才7名,其余各类科技人才千余人,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先导区的创新示范效应初步显现,11个特色主题园区走上良性轨道。以朝阳区科大讯飞AI双创基地为例,该基地从2017年1月份正式运营以来,已入驻光电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卫星遥感等科技创新企业60余户,带动就业850多人。“仅2018年,基地的产值就超过两亿元。”科大讯飞长春基地运营总监毛绍庆介绍说。

  未来,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将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吉林省创新创业中心为方向,加快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宜居宜创生态、高端要素聚合、高新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引领、成果转化示范“六区”建设,对全市乃至全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记者感言

破中立 出新彩

  每次走进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内的企业采访,记者都能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每个孕育中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都欲破壳振翅,在高精尖行业拥有一片立足之地。

  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概念的提出,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朝阳区面临着老城区内“有天无地”的发展难题。要破解此题,就要向空间、向立体、向高科技要发展!朝阳区打破固有思维,为先导区高位勾勒出“一体两翼、三产融合、一区多园、集群发展”的格局。

  破中立,出新彩——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从一个概念的提出,到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只用了两年时间。

  随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日益完善,南湖科技创新先导区已成为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片热土,更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破中立”的样本。(记者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