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志愿者:志愿精神 冬日暖阳

10.12.2014  11:24

原标题:志愿精神 冬日暖阳(最美志愿者)

上图左:新兴街老妈妈拥军小分队为战士们缝补衣服。范 增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一张温暖的笑脸、一句耐心的解答、一次真诚的帮助……从抢险救灾、大型赛事的现场,到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的一线,再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家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国6000万志愿者的身影。在第二十九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向全社会发布叶如陵等11位“最美志愿者”的先进事迹。他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感人事迹,常怀善心、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不计名利、不求回报的优秀品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展示了当代志愿者的风采。志愿服务的经历也许短暂,却会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报刊登其中三位志愿者的事迹,期盼有更多的公民投身“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活动,祝愿我国的志愿事业如同新发布的志愿服务标识所展示的那样爱心相连、红红火火。

  天津新兴街社区朝阳里社区

  志愿帮扶 远离利益

  本报记者 胡跃平 朱少军

  每到周三上午,是李鸳玲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一天是社区里的婚介会。每到这时,居委会的活动室里像赶集一样热闹,李鸳玲要负责接待、登记、牵线搭桥等,让前来咨询的邻里都得到满意的答复。

  李鸳玲是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朝阳里社区分会的一名志愿者,现在是婚介会的负责人。2008年退休之后,看到很多退休老人都在社区当志愿者,很受感动,于是也申请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看到很多年轻人通过婚介会最后走到一起,特别高兴,感觉自己的工作真的很值。

  在朝阳里社区,像李鸳玲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绿色环保小分队的队长柴志华今年78岁,常年带领志愿者在社区里捡垃圾、拾狗粪,宣传环保理念。87岁高龄的董光毅和老伴都是当时社区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当初带领大家帮助邻里送煤送菜;如今志愿服务薪火相传,他的儿子也成了志愿者。

  新兴街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始于1988年10月,当时朝阳里社区为解决13户居民的生活困难,由13名社区积极分子自发组成了服务小组,开展了义务包户服务,也开启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先河。1989年3月18日,新兴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2009年,在新兴街社区志愿者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国家民政部确认新兴街为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

  26年来,朝阳里社区志愿者由13人发展到注册人数1131人,志愿服务团队14个,志愿服务项目20个。由单纯解决困难群众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发展到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包括社区科教、文化体育、卫生、治安、再就业、环境建设、便民服务、扶残助困服务、心理调适等10多个系列。近年开展的“认岗、认亲、认难题”活动,扶危济困、捡脏护绿、义务婚介、党员认亲等,广受居民好评,带动了更多社区居民加入志愿活动。

  “志愿服务者自发地去服务身边的人,心里没有利益二字。目前整个小区形成了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志愿服务的精神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兴街道办事处宣传科长范增说。

  叶如陵援藏30年后服务社区

  志愿服务 找回春天

  本报记者 王昊男

  1970年元月,29岁的叶如陵(上图中,左二。本报记者王昊男摄)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新婚妻子参加了西藏医疗队,来到海拔5240米、世界上最高的煤矿为西藏第一代产业工人看病。3年后,医疗队队员都陆续离开西藏返回北京,叶如陵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

  “很多医院听说我是从医院副院长退下来的,都想高薪聘请我。”退休的叶老很抢手,他自己也想发挥余热继续为人民服务。

  “在北京,像我这样的人在医院里太多,而在社区里太少。”2000年回到北京后,谢绝高薪,叶如陵在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安了家,做一名社区志愿者,无偿为社区居民看病和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社区里有一个空巢家庭,大爷86岁,大妈81岁。由于大爷患有“老年痴呆症”,去世时大小便失禁,大妈一人不知如何是好,急得直哭。叶如陵来后二话不说,抱起大爷擦屎擦尿,趁着大爷身体还未僵硬之际,给大爷换上了干净衣服。81岁的大妈老泪纵横:“你70多岁了,还去为一个80多岁的老人擦洗穿衣,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这件事很快在社区里传开。

  渐渐地,叶老成了大家离不开的人。他干脆把自己家里电话公布,开设起医疗咨询热线。后来,在朝阳区红十字会的支持下,叶老在社区开设“爱心小屋”,当起了“坐堂医生”。如今,在叶如陵的带动下,更多医疗志愿者的身影忙碌在“爱心小屋”,组成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义务为居民量血压、看病咨询、心理抚慰。

  74岁的叶老说,做志愿者让他找到了幸福,找到了快乐,找回了自己的春天。2006年以来,作为社会志愿者,叶如陵成为朝阳区“急救培训中心首席讲师”,他所在的团队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养了18万初级急救员,他本人全程参与了奥运会、残奥会的医疗和安全保卫工作;2010年,作为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志愿者爷爷”。

  从雪域高原到首都北京,从三甲医院的副院长到“爱心小屋”的“坐堂医生”,叶如陵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辈子的志愿者。

  周明珠创办“明珠康心工作室

  志愿助残 驱散阴霾

  本报记者 申 琳

  周明珠(上图右,资料图片),一位一岁多就因病致残的女孩子,20多年来自强不息,主持电台残疾人节目、创办服务残疾人的“明珠康心工作室”,成长为一名全国“最美志愿者”。坐在轮椅上的周明珠,生命随着梦想飞翔。

  18个月时的一场疾病,给周明珠留下小儿麻痹症后遗症,造成她双腿无法行走,后来发展到脊柱弯曲成S形。童年的周明珠,少有同龄人的欢笑,却要经历一次次的磨难。爸爸推车、妈妈搀扶,多少个上学的清晨,无锡的大街上留下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身影。“只要有一口气,我一定要上学!”疾病的磨难,让周明珠从小学会了坚强。

  周明珠在初三时被迫休学,酷爱写作的她坚持着一条艰难的创作之路。由于双手畸形,她只能用右手的中指来敲击键盘。就在这单调的敲击中,她陆续在市报、省报上发表近两百篇文章,还创作了自传体小说《追寻梦的翅膀》。

  生命,因自强而精彩;青春,因奉献而闪光。在亲人和社会关爱下的周明珠,又走出一条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之路。

  2002年3月,周明珠说服家人,在无锡市红十字会的“角膜捐献申请表”上郑重签下名字,成为无锡市角膜捐献第一人;

  2006年1月,无锡市广播电台为残疾人朋友开办“明珠有约”节目,周明珠以志愿者的身份,倾听残疾人朋友心声,与他们分享奋斗的喜悦,直面命运的考验;

  2010年,周明珠筹建“明珠康心工作室”,以残疾人康复训练、心理咨询为主,帮助更多残疾人从“”站起来……

  每个星期天下午两点到三点,是周明珠最忙碌、最快乐的时刻。周明珠在播音室里耐心倾听着残疾人朋友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娓娓交谈着生活、家庭、理想、人生……一位因一次意外导致瘫痪的残疾人朋友,对人生已看得非常灰暗。听了“明珠有约”节目,他决定亲眼看看生活中的周明珠。当面对这位坐在轮椅上、身体弯曲成S形却依然阳光的女孩子时,这位残疾朋友被感动了,发誓要振作起来。周明珠说:“能够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