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和价格是核心竞争力——吉林省口罩生产企业现状调查

08.07.2020  08:18
吉林省迈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净化车间内,口罩仍在紧张生产。 本报记者 华泰来 摄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吉林省迈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净化车间内,口罩仍在紧张生产。 本报记者 华泰来 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口罩市场曾一度供需失衡,价格急剧上涨,出现“一罩难求”的景象。然而,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缓解、越来越多企业跨界转产防护用品,国内口罩的产能逐步供大于求。吉林省口罩生产企业,此时正经历“冰火两重天”的现状。

   口罩行情坐上“过山车

  部分企业停工

  疫情初期,口罩需求巨大,吸引投资者趋之若鹜。一位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月末到4月间,很多人投入几百万元从南方城市购买口罩生产线。一台机器10至30多万元,能订到多少台要靠‘抢’,必须马上付款,不然就卖给别人了。按当时行情,只要能开机生产两个星期,机器成本就能赚回来。

  然而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口罩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行情变化,席卷上下游产业链。出厂价从每片3至4元,下降到1元左右;口罩生产必须的原料熔喷布,从最高涨到每吨60多万元,降低至20多万元。国内市场需求回落后,部分疫情期间匆忙“上马”的口罩厂商遭遇窘境。

  在长春一家企业的口罩生产车间,记者见到生产线已经停工,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部分设备已经撤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原有自动、半自动普通口罩生产线8条,4月开工,到6月初就决定停产,机器封存库中等待转手。“口罩出厂价一直走低,算上人工、厂房、电费等支出,成本就更高了。而我们的口罩够不上出口标准,只能接少部分国内订单,挣不到多少利润,生产一片赔一片。

  该企业负责人称,疫情期间,大量投资N95、KN95等高防护等级口罩项目者眼下更难熬。“原料和机器更贵,但需求和价格下降更快。”他表示,7月1日起,GB2626-2019《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正式实施,对KN95型口罩在呼吸阻力、气密性、实用性能、清洗和消毒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对疫情后才上马、产品不达标的厂商是道“”。

   出口市场仍红火

  质量标准成“准入线

  随着国内口罩市场趋于饱和,能否产出高标准产品、符合出口标准,成为口罩生产企业能否开拓海外市场、持续生存发展的“分水岭”。在另一家企业,记者又见到了完全不同的红火景象。

  吉林省迈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净化生产车间内,医疗防护用品生产线仍在高速运转,工人们穿戴防护服进行生产作业,产品均需经过严格质检程序后出厂,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生产要求。满负荷下,这里每天能生产口罩200多万片、防护服3万多套、隔离衣1万多套、防护靴4万多套。

  企业董事长王泽义表示,在吉林省药监局和省商务厅的帮助下,企业严把质量关,产品符合国际相关标准,已进入商务部出口“白名单”,打开了国际市场大门。“2月中旬刚转产后,我们向武汉捐赠了大量物资,主要是为疫情防控作贡献,因此几乎没有盈利。直到拿下来出口资质承接海外订单,才有了一定的营收,目前生产的都是交付海外市场订单。

  针对口罩价格下行,王泽义表示转产之前就有考虑。“采购生产线时,我们就尽量购买容易改装的机器,我们的口罩生产线改装后可以转产卫生巾、尿不湿等日用品。

  “我们进入医疗防护用品行业,算的不是短期经济账。”在延边帕西菲克服装有限公司,隔着生产车间的防尘玻璃,记者看到口罩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企业副总经理庄娟告诉记者,目前已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无尘车间、采购生产设备,能出产多种医疗防护用品。其中口罩项目5月开始投产,属于疫情后入场较晚的企业。但在转产期间,企业获得了医疗防护用品生产许可和相关出口资质,目前产品主要销售至欧洲和美国。

  庄娟说:“转产医疗防护用品对我们有非常大的意义。一是对冲主营业务受到的冲击,疫情影响下我们服装产品营业额下降50%左右,而防护用品新增营业额基本能弥补这部分损失;二是我们拿到了医疗防护物资生产和出口相关资质,这在以前需要非常专业的指导、半年左右审批时间才能办到。加之我们建成了无菌生产室等生产设施,未来企业可以在防护用品行业长久布局,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行业回归理性

  求短利不如放“长线

  从数据上看,虽然国内口罩行情走低,吉林省医疗防护用品生产行业整体尚未出现断崖式回落,上半年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疫情发生至今,我省共有敖东药业、圣威雅特、优品内衣等52家企业共113个产品顺利转产,供应了源源不断的防疫用品,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延边州,共有和龙双昊高新技术、拉波尼服饰等11户企业完成转产,金达莱医疗器械、长城菌业、正德药业等9户企业实施扩能。截至目前,全州医疗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累计新增工业产值近4亿元。从订单情况看,上半年至少可新增产值6亿元以上。

  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对行业资质的重视程度,形成了不同口罩生产厂商迥异现状:符合标准的大厂加紧生产完成海外订单,而疫情后匆忙组建、生产条件无法达标的小厂则面临“国内卖不动、国外卖不出”的窘境。

  综观吉林省迈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延边帕西菲克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应对口罩行情变化的底气,共同点不谋而合:更重视产业长久布局,而非短期经济利益;管理到位、重视投入,打造高标准生产条件,从而获得出口相关资质,开拓海外市场。

  实际上,国内口罩行情并非下跌,而是在需求爆发后回归理性。在这道关卡面前,“质量就是生命”体现得淋漓尽致。业内人士表示,疫情暴发后匆忙投资兴建、生产水平无法达标的口罩厂商,或将面临大批关停。而质量达标、具备出口资质能力的企业仍有生存发展空间,甚至迎来因并购而壮大的契机。经历这场疫情“黑天鹅事件”,口罩行业正在归于常态,质量和价格将重归核心竞争力地位,并将比以往更受企业重视。

   (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华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