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管家”引领春耕——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梨树县春耕见闻

06.05.2015  11:32

      梨树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上,平畴沃野,土肥水美。作为被农业部认定的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春耕时节,在这片丰产粮食的沃土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探索和实践着现代农业的各种技术,他们为梨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他们被农民们

      称作“田管家”。

      春日的梨树,风光无限。

      田野里涌动着春的热潮,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播种机在轰鸣声中把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播入了土壤,也吹响了新一年春耕生产的号角。

      去年,梨树县在遭遇罕见伏旱的情况下,全县粮食平均增产10%以上,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达到61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538元。

      又是处处开满春花的时节,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梨树县,“田管家”不断涌现,成了春耕的引领者,见证着现代农业发展给“东北粮仓”带来的动力与活力。

      博士下地

      让地里长出“真金白银

      测量株距,查看垄距、深度够不够。连日来,在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千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田里,中国农大吉林梨树试验站的专家们都在指导农民进行大田播种。

      在合作社理事长杨青云眼中,这些专家就是名副其实的“田管家”。“专家们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都做了完整的跟踪。之前一公顷地打1万公斤都费劲,现在一公顷地打1.4万公斤都很平常。”杨青云做了个比喻,“依靠科技,产量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就好比从土里挖出‘真金白银’。”他告诉记者,粮食连年取得高产、农民种粮积极性也不断提升,这些都与专家们手把手教技术密不可分。

      试验站从2008年建立以来,就致力于农业新技术的创新和引进,以及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传播。从春种到秋收,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农大的师生们对粮食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也为梨树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博士生赵英杰在实验站工作有几个年头了。这个身材纤弱的年轻女生,早已是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她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团队的任务首先是要完成农业科学实验,其次要做技术推广、农户服务。他们还会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

      “我们的‘实验室’就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可以把实验成果切切实实地展现给农民看,让农民对新技术有信任度,能够很快接纳新技术。”研究生徐新星说。

      在梨树,类似这样的座落在村里的试验站被称作是“科技小院”,在这里工作的师生又被村民们称为“智囊团”。

      去年秋收过程中,通过测产,由农大师生直接参与和指导的地块增产效果非常明显,产量与普通地块相比,增产效果达到15%。

      据了解,今年梨树县还将继续与中国农大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紧密联系,以试验站为依托,达成校县人才双向培养战略框架协议,并推进院士工作站尽早落户梨树。

      春天里,梨树县的田间地头处处荡漾着科技的春风。日前,林海镇农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科技大餐。县专家协会组织开展的“首席专家下基层”活动,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咨询。通过互动式、启发式交流,专家们现场解答农民反映突出的问题。

      “甩手掌柜

      小农户省力省钱

      “这是包地和种子的钱,一共是8700元钱。”4月23日下午快两点了,喇嘛甸镇国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管占国又签下了一个包地合同。忙活了一个中午,他还顾不上吃午饭。

      来签合同的是村民侯影,她家里有8亩多地。原本她是没打算把地包出去的,开春后,土地已经深翻过,种子也买好了,就等着播种。看着村里不少人家陆续把地都包给了管占国,她也开始有点心活了。仔细算过账后,她决定也把地包出去。

      “如果是自己种,一年下来也就能剩下8000多块钱,所以,不如包出去。而且还先拿到钱,心里更踏实。”签完合同、拿着包地款的侯影,显得很轻松,她说,这是她头一回把地包出去。“往年我得种完地才能出去打工,今年地不用自己种,我过几天就走,能比往年多打半个月工。

      自家的地不用自己侍弄,农民也并不担心,因为有“田管家”。记者调查发现,像管占国这样的“田管家”,在梨树农村愈加走俏。

      泉眼沟村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也是一位“田管家”,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忙着协调社员在地里播种作业。合作社屋后的大片农田里,一台免耕播种机正在忙活着。

      张文镝介绍,今年合作社一共集约托管了300多公顷土地。如今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一些中小机器根本不适应合作社的发展需求,所以他们今年特意购置了一台大型机械,为的是能进一步满足农民们的科技耕作需求。他说,以往中小型机器一天能作业两三公顷,像这样的大型机器一天能完成十三四公顷。“春耕完事之后,合作社再考察一下,要购置2台玉米直收机,就是直接出粒的那种,准备大干一场,争取今年有更好的收成,给社员带来更好的效益。”张文镝说:“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如今,农民种地需要什么托管,我们就提供什么托管,农民种地越来越轻松,真有点‘甩手掌柜’的味道。

      正如农民侯影所说:“耕、种、管、收、售等环节都不用管。省钱省力!

      在喇嘛甸镇前家把村,38岁的农民冯立国就凭借着驾驶农机的技术在村里的合作社谋了一份差事。

      “为了赶春耕进度,一个班干6个小时,人休机器不休。”冯立国说。

      “邋遢”宝地

      更显科技含量

      在梨树镇八里庙村,种粮大户卢伟似乎是个不太称职的“田管家”。

      今年春天,因为一块耕地,卢伟没少接到村里人热心的“提醒”:“你这地咋种啊?看着脑袋都疼。

      4月23日,记者来到这片让村民“脑袋疼”的耕地。此时,周围地块的农民已经在地里忙着播种,而这块耕地却和刚刚秋收过的田野没什么两样:玉米秸秆横七竖八躺在地里,显得十分凌乱。

      卢伟说,地里的秸秆是秋收时特意留下的,目的就是想试验一种新种法: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这种技术不整地、不打垄、深松之后免耕播种,采用这样的方式,秸秆腐烂后变成有机肥,在培肥地力的同时还可以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为什么敢如此“邋遢”种田?卢伟说,主要得益于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的成功经验。

      不远处的梨树镇高家村,有一片被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称为“宝地”的试验田。王贵满蹲在地上,用手拨拉开地上的秸秆,露出底下黑色的土壤。与平常大地的土壤相比,这儿的土壤略显潮湿,用手能攥成团。

      “因为有秸秆覆盖,土壤墒情更好。”王贵满说,“从保护土壤的角度讲,种地不是侍弄得越干净越好,反而要种得埋汰。”早在2006年,梨树县就正式有组织地开展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经过8年研究改进和推广,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技术可行、模式实用、机具配套、效果明显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撑,今年卢伟准备在本村的15个小队做实验,让农民看到效果后再大面积推广。“现在一公顷地下肥得1000公斤。这地要是养起来,以后只要下肥750公斤,产量肯定不能减少。”卢伟说:“这是我将来主推的技术,这就是发展趋势。”在他眼前,这片不同平常的土地里,孕育着更多的希望。

      春风韵轻歌,沃野忙稼穑。

      近年来梨树县的农业机械化率、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已成为促进农业丰收、转变发展方式的助推器。今年,梨树县还将推行大方田引领战略,实施绿色、生态、可持续生产模式,加快技术集成应用。注重良种、良法、良田的结合,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种地和养地相结合。

      在“田管家”的带动示范下,梨树现代农业,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