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 你知道春天该咋“捂”吗?

28.02.2017  17:03
俗话说“春捂秋冻” 你知道春天该咋“捂”吗? - 新浪吉林
俗话说“春捂秋冻” 你知道春天该咋“捂”吗?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眼下,初春当时,万物始生,民间习俗常讲的就是“春捂秋冻”。如何把握好“春捂”的原则和规律?如何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养生方法?本期《求证》一探究竟。

  本期专家:

  闫凤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一科主任,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第一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应用、临床科研及保健养生方面的研究

  “春捂”好在哪儿

  中医以阴阳为刚来认识人体,人与天地相应,人体任何变化无不和大自然息息相关。一年四季,大自然的阳气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此循环往复,对应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阳气在运动变化的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波及整体。如《内经》所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应养生的要求就是要顺四时而养生。春季要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才会在夏季阳气盛满。《黄帝内经》中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让身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不可过早脱掉棉衣,宁可捂着点儿,使身体自身与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否则过早穿着单薄,身体会难于适应,导致抵抗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

  捂到啥时候

  春捂,简单来说,就是春季气温刚转暖,需要适当保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然而,春捂虽好,也要适度,并根据气温变化来调适衣物。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37℃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到了春末,仍捂得很多,这样的春捂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也与衣着调适不当有很大关系,所以说,春捂并非一概而论,也要因人而异,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则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

  春捂以15℃为界

  当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8℃时,早晚就要增加衣物。15℃是春捂的“临界点”,温度低于15℃时,要注意多穿衣;气温达到15℃后,还要再捂几天。孩子、体弱多病者或高龄老人要尤其注意气温变化,在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就要开始捂。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从而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进而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体弱者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

  但在春捂期间,对于捉摸不定的天气,仍有人宁可穿多点,也不愿意冻着,说是春捂。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温度持续超过15℃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反而容易诱发“春火”。此外,还要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多喝水,戒烟戒酒,重视精神调养,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积极乐观,保持恬静的心态,这些都是人们抵御“春火”的重要条件。

  衣食住行要注意啥

  在春捂的同时,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加以注意,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1。不忙减衣:初春到来,气温回升,但这个回升是一个渐变过程。人们不能预测多变的天气,遇到气温回升就减去衣服,而突然气温下降了,衣服还没有加上,这样就容易患上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也会使原来的疾病加重。特别是老人、小儿、产妇和慢性病患者,不要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

  2。上薄下厚: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而肾居腰府,阳气由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病症。因此,初春时节,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3。饮食防护:饮食防护是预防春季多发病的重要措施,阳气虚的人,可用黄芪、党参、大枣适量,煮成茶水饮用,以补气护卫,提高机体免疫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姜枣糖茶,即取生姜10克,大枣10枚,加水煎煮成茶,少加红糖,日日饮用;患有关节疼痛的人,生姜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可以生吃,亦可以到超市买糖姜片食用。此类病人不可食用寒冷食物,亦不可过量食用辛辣温热之品,以防出汗过多,腠理开泄,诱发感冒等疾患。

  4。主动防御:春捂再好,还是被动防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想防疾健身,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爬山等。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春节、元宵节过去不久,胃肠要减负,饮食上要注意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可以多吃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如红枣、枸杞、菠萝和草莓等。

  春捂重点要捂哪儿

  一般来说,春捂要重点照顾好头颈与双脚,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1。神门穴: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是心经的原穴,而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

  2。腰眼: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3。小腿:有些人在寒冷天气中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4。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常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哪些人更要注意春捂

  在春捂这个阶段,简单地说,患呼吸道疾病的人,出门要戴口罩,少去公共场合;患关节疼痛的人,要保护好自己的关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不可忽视“倒春寒”的影响,“避风如避箭”这句话,要时刻记在心上。

  1。关节疾病患者:临床上有许多关节疾病都和受寒有关。肩周炎、膝关节疾病和颈椎病的诸多发病原因中,都有保暖不当的因素。平时关节不适的人当前要注意保护好肩膀、膝盖、腰椎、颈椎等全身重要关节,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这些地方。晚上可以用毛巾在关节上热敷,擦干后再睡觉。如果身上微微出汗,一定要等汗自然风干后再走出室内或者脱掉外衣。

  2。冠心病患者: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寒冷刺激会令血管收缩、痉挛,增加心脏负担,容易成为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元凶。所以,患有冠心病的人这个时候一定要捂,随温度变化增减衣服。前胸和后背是冠心病患者春捂的重点部位。如果春捂捂得好,身体不受初春气温变化的影响,血压等指标就会相对平稳一些,这对控制疾病大有好处。

  3。妇科疾病患者:妇科疾病患者要适当春捂,避免因为早春时期气温变化而加重病情。这里包括痛经、附件炎、子宫肌瘤等等。女性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归结到气血淤滞而影响气血运行。除了患者自身情志方面的因素外,外界寒冷刺激也是重要的一方面。适当春捂,保证腹部不受寒,对于缓解病情十分有益。痛经患者、平时手脚发凉的女性尤其要多加注意。体质偏寒的女性往往有脾胃虚寒的问题。因此,患有胃炎、胃溃疡的女性此时要避免寒冷刺激导致疾病急性发作,出现腹痛等症状。

  4。呼吸道疾病患者:春季是常见病多发季节,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时期。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的人,一旦气温突变,或遇到花絮拂面、粉尘飞扬,旧疾就会复发,甚至加重,此类病人要积极保护自己的身体。 本报记者 于宁 张添怡 通讯员 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