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时代主旋律舞动 读郭纯学散文有感

27.06.2016  22:4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读了郭纯学的散文,觉得作品不仅接地气,而且符合习总书记的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的作品是用记者的眼光捕捉,用文学家的笔法书写,因而新鲜生动,时代气息浓郁。上世纪80年代末,正值台胞来大陆探亲。散文《海峡情》是他那时发表的,讲的是武先生与妻子孙友珍重逢的故事,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多少年来的梦幻终于变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两位鬓发斑白的老人悲喜交集,热泪盈眶……‘你的口音没变!’‘你这么些年还有年轻时的模样。’” 他说,这篇散文是他流着眼泪完成的。

  他十分注意感人的细节,他的“大主题”往往都是从小人物、小事上切入的。很多年前,报上就刊登了他的一篇名叫《泥鞋》的散文。说一位记者在镇政府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回去本可以写出稿子来,但他非要深入采访,去亲眼看看不可。“10多里地一跐一滑的,当我领着他爬过了大山,这位身体挺棒的记者已经大汗淋漓了。刚才在镇里还是一双锃亮的黑皮鞋,现在竟然变成了泥鞋。望着他那双泥鞋,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沉甸甸的,一股感情的热流从我心底油然而生。记者的脚步是艰辛的。只有那艰辛的脚步才能走出真实的大山,才能将那大山皱褶里动人心弦的故事写得有声有色,催人泪下……

  他的《老尹的二人转“说口”》,发表在《吉林日报》东北风专刊,是一篇“记者散文”集大成的作品,像小说、散文,又像纪实,把一个诙谐幽默、献身群众文化事业的老文化干部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为文学作品,首先应该具有思想性,去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郭纯学要求自己的创作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农民工进城打工牵动了他的心,他写出了《养我是这片土地》:小马进城闯荡4年后欠下外债,又回到“养我的这片土地”上发展,憋出了“人到啥时候,都得知道自己半斤八两”的大实话。

  即使篇末写景,郭纯学也不离主旋律。“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毛家沟,山路弯弯,我仿佛又听到了他们的笑声。回首望去,山山岭岭都被晚霞映照得彤红。我想,那是一片祥云,是党的富民政策在那里伸枝展叶……”(《写在大山皱褶里的诗行》)

  知名作家金伟信称郭纯学的散文“遵循了‘艰辛而宽容’的时尚作家情怀,少于对灾难的叙述,多于对生命的书写,尽可能靠近了‘高尚的作品’所贡献出来的人文情绪。

  纯学的散文,一般不写风花雪月,即使偶尔写了,也是有着深刻的内涵。2014年,他写了一篇题为《初雪印象》的散文,发表在《江城日报》上。初看这篇作品,似乎写的是入冬的头场雪景,实际上,他是写反腐败斗争初见成效。开篇“像突然接到命令出击似的,西北风大作”,是比喻反腐风暴拉开了大幕。“那雪,大有‘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写出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结尾“形形色色的人匆匆走过,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足迹”,面对一些“老虎”、“苍蝇”的纷纷落马,百姓拍手称快!他写道:“第一场雪下得潇洒,下得利落,下得干净。雪,横扫着空气中污浊的尘埃;雪,把枯枝败叶涂抹得一干二净;雪,荡涤着脚下这片土地……”党中央以改革和反腐为着力点,战果颇丰,提振了全民信心和希望,让全世界注目“点赞”,作家看到了“雪后乍晴,眼前展现出一个清朗的世界”的新气象。文学评论家桑永海曾对这篇散文给予高度评价,誉为“一篇精短美文”。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郭纯学没有忘掉文学是“为了谁”的责任,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近500篇(首),并有一些作品获奖。他还出版了《带露珠的草叶》等散文随笔集,各具特色,成为目前永吉县出书最多的人。文学创作要跟进时代,愿他为作品找准自己的声部,与社会同声共振,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以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和爱他的读者。朱盾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