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起 我国各省份非居民用天然气下月降价

02.03.2015  09:00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宣布,自4月1日起将各省份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降低0 .44元,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提高0 .04元,进而实现非居民用气价格的并轨。同时,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不作调整,并且要求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严格执行价格政策,不得扣减居民气量,变相提高居民用气价格。记者获悉,此次并轨将减轻用气企业的成本压力,下游用气企业如金属冶炼、造纸、玻璃、陶瓷等行业将直接受益;并意味着非居民用气与替代能源的价格基本理顺,天然气门站价格进入市场化定价。而对于居民用气,发改委表示将在2015年建立阶梯价格制度。

 

用气企业成本将减轻

 

记者采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和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王晓坤了解到,发改委从2013年开始天然气改革,改革时为了防止调价对用气企业影响过大,于是将各企业2012年的用气量定为存量,按改革前价格计费;之后每年的用气量超过存量的部分定为增量,按改革后计费。2013年7月,我国实施了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其中,增量气门站价格一步调整到与可替代能源价格保持合理比价的水平,而存量气价格分3年实施,计划2015年调整到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存量气与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相差0 .48元左右。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下降,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等可替代能源价格也相应回落,存量气与增量气价差大幅缩小,这为实现价格并轨创造了难得的有利时机。先期开展改革试点的个别省份只需提高0 .02元,即可实现并轨,理顺非居民用气价格。

 

根据测算,这次调价并轨将为所有用气企业减少总计100亿元的气费。”王晓坤表示,各企业存量增量不同,但从总规模来看,涨多跌少,减轻了用气企业的成本。由此,下游用气企业,如金属冶炼、造纸、玻璃、陶瓷等行业将直接受益。

 

非居民用气价市场化

 

至此,非居民用气价格实现了市场化。”林伯强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发改委将天然气价格管理由出厂环节调节转移至门站环节,通过将管道天然气价格与替代能源(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挂钩,实行政府指导的最高上限价格管理,推行“存量气+增量气”门站价调整方案,之后陆续开始调价。此次存量气、增量气价格并轨,意味着非居民用气与替代能源的价格基本理顺,天然气门站价格进入市场化定价。

 

价格放开后,对调动企业生产和进口积极性,释放非常规天然气产能,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天然气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先行试点放开直供用户门站价格,是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放开直供用户用气门站价格,主要有四点考虑:一是天然气可替代性很强,其他能源产品均可与之形成竞争;二是近年来海上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和液化天然气产能逐步增加,上游气源已形成竞争格局;三是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国际国内天然气市场供需相对宽松;四是直供用户用气量较大,具备较强的价格谈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