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援疆教师牟颖之心中装满蓝天下的孩子

26.11.2014  10:40

  早上5点20分,闹铃准时响起,矫正迅速起床,开始给儿子做早饭。6点20分,走出家门,坐几站公交车赶往学校的班车点。7点半左右顺利到达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晚上4点半,下班的铃声响起,矫正走出校门走上班车。在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后,大概6点到家,赶紧洗手换衣服开始为儿子准备晚饭。等到洗好碗,收拾完厨房,已经是晚上7点40分了,在忙碌了一天后,他终于松了口气,可以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了。这,便是一个男人一天的生活。而他的妻子,本该做着这一切的吉林市第十八中学原语文老师牟颖之老师此时正身在遥远的新疆阿勒泰,为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奉献着青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提到儿子,矫正的语气里流露出自豪与欣慰,劳累的嗓音也似乎变得轻快了许多。儿子取名金诚,是取自古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夫妻俩对其的殷切期望可见一斑。金诚现就读于吉林一中,用矫正的话讲,虽然课业负担重,但他学习不用我操心,在这个年纪算是很懂事了。妈妈长时间不在家,15岁的金诚想妈妈的时候会偶尔发发呆,实在忍不住了才会给妈妈打个电话。“妈妈在那边辛苦,我知道”。

  

  “不能跟别人发泄,就跟我发泄吧

  

  两地分居,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上如果有什么不顺心的事矫正会选择不让妻子知道。“她自己在那边人生地不熟的,就不让她操心了吧”矫正说。“不过,她要是有什么烦心事必须跟我讲,常年在外,不比家里,那种感觉我了解。”家里最放心不下来的还是牟颖之老师的身体和安全问题。“有什么事别憋着,外人不可能做你倾诉的垃圾桶,所以不能跟别人发泄的就跟我发泄吧”。质朴、实在,对妻子、对家庭默默支持与付出,这就是矫正给人的印象。

  

  最苦不过思乡

  

  在阿勒泰工作已经近一年了,牟老师说生活和工作基本都已适应,最大的痛苦还是精神上的。在身体生病的时候,夜不能寐的时候,每逢佳节的时候,父母生日的时候,尤感思乡。阴冷的天气里,发着高烧,劳累了一天后回到宿舍只能看到湿漉漉的被子,这一切一下子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想念母亲,想念亲人,想念温暖的家,想象着儿子在身边为自己端水拿药……但这些,只能在心里默默承受着。不能和家人说,怕他们惦念。

  

  老父老母都七十多岁了,每次打电话都说身体好,不要担心。儿子正值高中,学习压力大,学业紧张,只说很好。老公独自承担起照顾孩子,赡养老人的职责,瘦了一圈,两个人的活全放在了一个人肩上。每次都是笑呵呵地说,我很好,没事。家里面一切都好。像是商量好的,他们在电话里,都是报喜不报忧。一切皆好,万事如意的样子。

 

  

  简陋的校园,蓝天下,学生在做游戏

 

 

去哈萨克族朋友家过古尔邦节,欢聚一堂

  

  “只要是晴天,阿勒泰的天空永远那么蓝

  

  在一封写给曾经培育过的学生的信中,牟老师这样写道:“没有到过阿勒泰的人,永远不知道这儿的天空有多蓝,纯净的没有一丝杂质。而这里的孩子们也是那样纯净质朴热情。在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欣喜和信心,还有对援疆教师的喜欢和期待。

 

课间辅导

  

  “劳使豪(老师好)!”每当听到当地学生们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真挚而又有趣地向她问好时,牟老师都会觉得特别开心。课间有女孩送给她自家做的民族风味小点心;调皮的男孩会在刚下课时当着她的面大声唱“我的家在东北……”;穿了新裙子戴了新首饰的时候,学生们会一起赞美“真好看”,半是调侃半是喜欢。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爱,牟老师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接受爱。“付出爱,一定会收获爱。付出辛勤,一定会收获硕果。”牟老师说。援疆生活,她无怨无悔。累着,快乐着。忙碌着,成长着。(记者/编辑 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