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民政局参加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11月22日,民政部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民政局分管负责同志及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黄观鸿主持,陈越良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成都市、长春市、宁波市、青岛市、武汉市及广州市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陈越良指出,新时期、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面临四大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社会化参与,更加注重法治化引领,更加注重精细化服务,更加注重信息化支撑。这就要求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城市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贯彻落实《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在“十三五”时期,始终抓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服务均等化、智能化、多元化。二是从明确社区协商内容、创新社区协商载体、规范社区协商程序、培育社区协商氛围等方面大力促进社区协商制度化。三是要在健全领导体制、完善政策制度、开展专项行动上下功夫,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四是善于用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这一工作平台,加强指导、完善保障、加强交流,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在长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始终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幸福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一支敢创新、会服务、有作为、作风正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会上,长春市民政局许军副局长以《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区和服务创新提供人才保障》为题,全面介绍了我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是严把入口,不断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通过换届举选提高人选“门槛”,将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中有威信的年轻干部选拔充实到社区工作岗位,2014年,长春市第九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后,居委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2.2%,比上届提高10.4%;平均年龄36岁,比上届年轻6岁;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届中出现岗位空缺的,由民政会同组织、人事部门严格设定年龄和学历条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补招的社区工作者全部为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实现了优中选优。全市还分两批共组织招聘了318名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社区主任助理,不仅加强了社区工作力量,也进一步优化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
二是强化培训,着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市区两级每年都专门安排社区工作者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社区党建、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及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师资力量上既有市领导作专题报告,还邀请了高校专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方式上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地考察、座谈和研讨,还安排优秀社区工作者现身说法。充分借鉴高校导师带学生的做法,会同组织部门在全市首批选择5名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社区书记作为导师,对新当选的30名社区书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完全脱产跟班培训。会同组织部门创新开展了外派挂职培训,两年共组织四批71人,先后赴南京、成都、杭州、福州等城市挂职学习,每批次学习时间为两周,培训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
三是典型引领,以榜样的力量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大力传承弘扬竹青精神,把每年的3月28日作为“社区工作者楷模”谭竹青命名纪念日,连年举办事迹报告会、文艺演出、诵歌会、座谈会、讲述会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竹青精神成为引领广大社区工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在竹青精神引领下,全市广大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砥砺前行、无私奉献,为我市社区建设与发展、为改善居民福祉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一批新时期社区工作者的优秀典型。2014年,长春市宽城区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亚琴同志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时代楷模”,成为新时期全国社区工作者的一面旗帜,也成为我市继谭竹青之后又一张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新名片。2015年底,市委、市政府又命名了10名社区工作者楷模和34名最美社区工作者,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四是政策激励,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制度环境。为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2014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提高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相关待遇的意见》,对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和福利待遇做出详细规定,社区工作者的生活保障标准基本达到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了社区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的比例,增加全市性评先选优活动社区工作者所占名额,在事业单位招考中拿出部分名额专门面向社区工作者进行招考。同时,还在社区工作者带薪休假、医疗保险、采暖补助、年终奖励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起到了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