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似收获在金秋——写在第十五届长春农博会开幕之际

12.08.2016  08:06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每年一届的“三农”盛会——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今日开幕,在这里,你将领略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一年来,我省“三农”工作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引领,可谓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生产体系:“全程农机化”整体推进

      今年春耕,我省玉米的机播水平达到94%,水稻的机插水平达到79%,作为结构调整内容的杂粮杂豆机播面积也接近1000万亩。日前,农业部为我省“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授牌,这标志着我省全程农机化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省农委提供的数据,到去年底——

      我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80%,达到82.5%;

      农机总动力突破3000万千瓦,达到3152.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突破50万台,达到52.14万台;

      玉米水稻收获机械突破5万台,达到6.33万台;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突破7000个,达到7077个;农机年销售总额突破50亿元,达到53.34亿元;

      农机化年经营总收入突破170亿元,达到175.14亿元。

      农机化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仅今年上半年,我省就争取到国家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6亿元,目前已下拨7亿元。投入的多元化,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榆树市弓棚镇喜迎春农机合作社是省农创集团旗下的合作社,在农创集团帮助下,3年间,合作社农机从17台套发展到67台套,不仅为合作社内的社员服务,还能为周边农民服务。理事长蒋恩凯对合作社发展很有感慨:“农创集团一手牵着合作社,一手牵着市场,引导和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而这样的合作社在全省已数以千计。

      全程农机化的整体推进,无疑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

      走进吉林市东福集团,无论是现代化的高标准水田,还是现代化的加工厂;无论是水田里的稻画观景台,还是现代化的信息中心;无论是每年接待30余万人的神农庄园温泉度假村,还是那座专为停放农机建设起来的农机楼,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家以稻米加工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数年发展,目前已经一方面向餐饮、度假、休闲、体验等农业旅游项目发展,一方面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了由单纯生产加工型向复合型、多功能轨道转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与东福集团相似的是位于永吉县万昌镇的宇丰集团,站在万亩规模化集中连片高标准水田中,稻田里悠然而游的鸭子和那一串串诱虫的灯,让我们最直观地感觉到什么是有机水稻;那渠埂一体的塑料池埂和水泥渠道里清清的流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高标准农田;那包括农机服务、农资供应、智能配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一站式”“菜单式”专业化服务。

      永吉县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这个有机水稻现代化生产基地,是宇丰集团的种植基地,拥有高标准水田一万公顷。通过大面积土地流转,这里的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信息化。坐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掌控水稻的生长情况、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气象信息。

      万顷有机水稻现代化生产基地能够得到如此发展,离不开宇丰集团这个龙头企业的带动。它在水稻加工的基础上,发展成集水稻等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加上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企业集团。

      像东福集团、宇丰集团这样一二三产融合的企业集团,在我省还有许多。也许有些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也许有些企业的产业融合度还不够高,但方向正确,前景可期。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在谈到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时告诉记者,下一步主要是强化政策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按照效益好、后劲足、带动力强的标准,围绕优势资源重点培育打造粮食、畜禽、特产三大产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动态管理,做好评选和监测工作,做到优胜劣汰、有进有出。鼓励龙头企业适应新常态,加强项目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企业做实做优、做大做强。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按照打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思路,总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积极开展试点示范,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升级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经营体系:品牌农业方兴未艾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我省考察时指出“粮食也要打品牌,这样价格高,效益好”,并指示我们要立足吉林生态环境优势,“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一年过去了,“吉林大米”这张“白金名片”已是日益闪亮。

      一年间,我省的大米品牌建设成效斐然:——大米产业联盟体系基本形成,核心企业由最初的7户增加到目前的27户,相关的规章制度正逐步完善。

      ——吉林大米系列地方标准即将出台,标准查新、样品采集、品质检测、比对分析、数据汇总等工作已全部完成。

      ——大米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已经启动,相关配套设施将逐步完善。

      ——良种育秧基地初步形成,优良品种的选择范围更为广阔。

      ——中高端大米占总量比重进一步提升。去年,全省中高端大米产量达到11亿斤,同比增加13.4%。

      ——企业自有基地面积进一步扩大。今年,省内大米企业自有基地(含流转和订单)达到170多万亩,同比增加13.3%。

      ——大米品牌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通过实施“吉林大米+”战略,以东部火山岩大米、中部黑土有机大米、西部弱碱大米为特点的区域品牌整合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大米销售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在省外累计开设直营店(含加盟店)已达到1265家。其中,上半年新设直营店(含加盟店)167家。

      “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只是我省农业品牌建设的一个代表作。同样具有我省特点的“吉林人参”、杂粮杂豆、食用菌、梅花鹿产品,也随着品牌建设的深化而名气越来越响,越来越被消费者认知、认可。

      据了解,本届农博会以“科技与绿色、交流与发展、文化与经贸、质量与安全”为主题,以“展示农业科技成果、推动国际农业合作、促进3个体系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宗旨。作为展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省内外的名优绿特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展示示范、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展示示范。同时,开展一系列农业经贸交流等活动。这必将对我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再加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