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挖掘"数字红利"弥合城乡发展差距

11.03.2016  16:05

  一年前,住在大别山最深处的刘同永还从未接触过互联网,更不用说体验互联网的神奇。身处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是“十三五”期间扶贫攻坚要啃的“硬骨头”。
 
  刘同永生活的太平村位于大别山最深处的驼尖脚下,他们到最近的岳西县城要花上2小时。今年,太平村这样的“神经末梢”建立起了村级电商服务站。在互联网的联通下,电子商务、物流运输把山区农户跟消费的买家联系在一起。
 
  曾为瓜蒌销量发愁的刘同永,今年却增加了种植面积和品种。在村级电商服务站的助推下,太平村一年就解决了农民1.5万斤瓜蒌子的收购难题,300多位农民的土特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大别山。
 
  中国经济专家指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改善服务是数字技术的最重要收益。“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在填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数字鸿沟”,使更多民众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数字红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达6.88亿,其中农村网民占1.95亿。移动互联网正塑造着全新的社会形态。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三五”期间,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张峰曾表示,中国到2020年要完成所有行政村通宽带和约15万个已通宽带行政村实现接入能力光纤化,为超过3000万农村家庭提供宽带覆盖升级。
 
  和刘同永一样,在位于江苏北部的宿迁市,许多农民也将互联网看做“财神爷”:从原来种地“看天吃饭”,到现在发展电子商务“销量百万”。
 
  林苗圃是宿迁一个200来户居民的小村庄,梨树种植是支柱产业。
 
  记者了解到,以前村民要骑自行车驮着梨,穿过坑坑洼洼的土路,到5公里外的集市去卖,一斤梨只能挣一毛钱。如今,宿迁鼓励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种植大户等主体开设网店,将农产品“上网”。
 
  2015年,林苗圃开发出20余种梨产品在线销售,销售额迄今已突破百万元。目前,宿迁全市共有2.8万个农产品网店,“触网”农产品141种,去年上半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13.5亿元。
 
  拥有4个全国“淘宝村”、6个省级“电商村”的宿迁,依靠互联网,摸索出一条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
 
  对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商务部部长助理王炳南表示,将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制定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工作指引》,把电商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出台电商扶贫指导意见,增强电商精准扶贫的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说,如今互联网在中国社会已走向主流,未来成千上万农村民众将通过平台的分享,享受互联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