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择校热咋“退烧”成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09.02.2015  10:16

让孩子上“名校”,不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家长最头疼的教育问题,也是本届省“两会”上代表和委员绕不开的话题。如何让择校热“退烧”,8日,代表和委员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家长感受

名校门难进费用高

家住长春市昆山路的刘女士,为了让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女儿上幼儿园时就将她送到长春市一所有名的幼儿园。虽然每天一大早起床,花费至少40分钟时间,穿过城区拥堵路段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但是她觉得十分值得。

幼儿园大班时,同样为了让孩子上所好小学,她花费几万元的人情费帮助孩子办理入学,同时自己早早在小学附近的家属区租了房子,准备孩子入学后就搬过去住。孩子终于在去年上了心仪小学,每年还得交近万元的学费。“人情费+择校费+房租,对于我们这样的工薪家庭真是倾尽所有。”刘女士说,周围的邻居、同事,大家都是这样为孩投入的。

谈起上学,家长们普遍感受,好小学门难进且费用太高。

■网友声音

择校风需“踩刹车”

对于现在的择校风,网友也反响强烈,网友纷纷表示,择校风盛行需“踩刹车”。

@爱长春的理由:“择校热”引发“考证热”、“早教热”,一些所谓的“兴趣班”、“素质教育培训机构”那么吸引大众的眼球,关键还是有其大行其道的内因。这种现象蜕化着少儿本应有的快乐天性,如此风气盛行下去,只会让天真的孩子失去淳朴,增加无奈。

@言之切切:朋友有女就读名校附小,成绩班级名列前三。按理说,读名校名正言顺,可他这两天仍忙着托关系打招呼,就怕“择校”之后,女儿被“择”出了学校。

@鱼在水中游: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盛行,择校风需“踩刹车”。

■代表观点

“输不起”心态加重择校倾向

对于“择校热”,省人大代表姜伟说,现在一个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输不起”的心态加重了择校倾向。

“我儿子今年30岁了,他的孩子刚出生,现在儿子和儿媳妇就开始考虑要买个学区房了,给孩子上学用。”姜伟说。

姜伟认为,择校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择校择的都是教师,学校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师。

对此,姜伟表示,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校合理流动,政府要从师资配置源头抓起,大刀阔斧地缩小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差距。首先,要制定优质校和薄弱校校长定期轮岗交流的制度;其次,要制定相关政策,有效控制优秀师资的无序、单向流动;此外,还应该创新农村教师补充制度,建立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长效机制。

■委员建议

应该以制度化实现教师交流

省政协委员陈晓冬也就我省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陈晓冬告诉记者,首先要调整市区学校师资,通过政策促进优秀师资的交流走动,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很多地方的经验是:教师编制以教师本人是否有过一年以上下乡支教经历作为基本入编条件。”然后要施行教育放权,“也就是说政府核编后,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编制是否可实行统一管理,放权调剂。”

另外,还要制定去农村支教教师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城市骨干教师下乡任教成为一种制度。同时也为农村教师提供假期进城学习的便利条件和优惠。

陈晓冬还建议,中心校教师下村小上课,应给予适当补助,专款专用。扎根农村的教师应享有相关政策,多劳多得。

陈晓冬表示,“通过义务教育特殊津贴给予扎根农村的教师相应补助,鼓励和稳定贫困地区教师扎根农村。”对于省管、部管中小学校教师也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纳入各市区县大学区教师交流体系之中。

省政协委员谷峪说,这一问题也是他们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教育综合改革实质上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问题,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平均分配,首先要确立相应的制度,这样就能做到长效化,这也是对资源配置的根本保证。

谷峪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有一个硬性的要求,也就是制度化,在制度化的前提下实现教师交流,“这种交流应该作为一个必须的,每个教师和校长都应该执行的责任和义务。”在这基础上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形成风气,这样逐渐破解这个难题。“教育改革,确立制度是必须的,也是最重要的。”

■我省出招

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我省教育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择校热”、“考试热”、“大班额”、“大校额”,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针对教育的诟病。当前,国家和省里出台了大量的文件来规范招生管理,限制班额、校额,但是,政策往往不能落地。他表示,有的地方认识还不到位,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不强,有的在制度设计和管理上有偏差,没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等。

今年,我省在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上会采取什么有效的办法?

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表示,“将充分利用教师交流、大学区、指标生等政策,均衡配置资源,合理分流学生,把教育公平放在法治的天平上衡量。”

同时,通过“教师交流”和“大学区”,实现校长、教师的合理流动,使优质的学校成为优秀校长和教师的培养基地,再使优秀的校长和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实现对薄弱学校的扶持。优质高中指标生政策,在稳定去年75%比例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边远、薄弱初中学校倾斜分配比例,实现指标到校。

另外,我省还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解决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问题,以此来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校际间差异。

记者  陈杉  刘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