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互联网+” 构建智慧教育

15.02.2017  17:39

   ——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纪实之三

  

  2016年,我市成功举办“全球未来教育大会暨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会上,中央电教馆副馆长韩俊高度评价我市的“互联网+教育”,认为我市“互联网+教育”的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和趋向性,不仅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在国际上也正走着一条少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道路。

  这一年,我市“互联网+教育”创新行动被评选为2016年度全国“在线教育”优秀项目。

  这一年,我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正式启动运行,开启了我市教育“”时代。

  近年来,市教育局按照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市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我市以贯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为主线,基于“互联网+”新机制的构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教育决策、教育管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力构建智慧教育。

  互联互通 促进教育公平

  公平与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信息化是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民生实事”全力推进。

  围绕“三通两平台”重点任务,我市确立了“1朵云”“2张网”“3个平台”“4套系统”提供“5A服务”(即以全市智慧教育云为中心,依托教育内网和教育外网,搭建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平台,运行教、学、评、管系统,可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方式、任何服务)的信息化工作格局,有效缩短了城乡、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763所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市100%的高中、98.64%的初中和87.01%的小学均已建成校园网。32.30%中小学开始建设无线网,2020年将实现双网覆盖。

  市教育局不断加大信息化功能室和“班班通装备配备工程”建设力度。全市中小学87.6%的普通教室均已配备班级多媒体等大屏显示设备;城市学校93.71%的班级和农村65.35%的普通教室均装备有计算机,全市中小学师机比达到2∶1,生机比达到11∶1;全市近百所学校配备多功能录播室、3D打印实验室、创客教育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信息技术应用实验室。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注册的学校300多所,全市1.53万名教师、12.2万名学生在国家、省及本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个人空间。

  市教育局统一建设的市级教育资源云平台,与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围绕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4个服务对象,满足“教、学、测、评、管”5大需求,有力支撑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机制不断创新。

  共建共享 坚持应用驱动

  为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2013年我市就启动了中小学微课程资源共建项目,开发优质数字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共建共享。通过举办“微课程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质教育资源征集评审活动”等,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学习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已经自制名师资源课1252节,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各学科,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向农村延伸,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此外,我市部分高中还加入了清华大学在线先修课程(moocap)联盟,成为全国未来教育实践基地。

  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推动了教学形式不断变革。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在线专递课堂”,实现“一校带多点”。在保证村小至少有2门以上课程依托网络上课外,以音视频直播、网络同步上课等方式,让农村中心校和村小同上一节课。在城市学校开设“名师课堂”,实现“一师带多师”和“一师带多生”。利用课堂直录播共享教室,将主课堂教师上课的音频、视频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实时传输到联网学校,实现了城乡学校同步上课。结合校长、教师交流和“大学区”改革,开设“名校网络课堂”,实现“一校带多校”。同时开展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智慧课堂”试点应用,全市有16所学校的25个班级实现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规模全省领先。以大学区为单位,建设“优质资源输出、输入教室”,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的“1+x”的常态化交流和指导,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大学区内的优质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实现了全覆盖。

  合力攻坚 突出融合创新

  “互联网+教育”创新行动的逐步实施,实现了全市所有学校教育一张网、教学与管理一站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盘棋,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其“少投入、多应用”的做法多次得到国家和省教育部门的高度肯定。

  新开通的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一号注册,全网通用。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国家、省及市级平台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市教育局整合已建的数字化现有资源,将逐步接入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自建资源库,完成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与积淀,届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知识宝库”。市教育局每年将自建1000节高品质微课课程,开设1000节全市名师直播课,评出1000节优质课程,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资源库。增值服务中的“吉教云淘”,以市场化运营方式,成为“吉林市教育的淘宝网”,只要拥有账号和空间,就能在平台上购买和售卖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了电视、手机与平板电脑端的智慧教育服务覆盖,通过推送、点播、直播等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到千家万户。

  为不断推动“电子书包”进课堂和智慧教室建设的试点,我市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做好本地化课程的开发,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创客式的学习,让广大学生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开展自适应学习测评、3D打印教学、创客教育、数字美术、物联网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技术项目,提高师生信息素养,让教育从“套餐”走向“自助餐”。为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市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应用、运维以及培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记者/周俊山 通讯员/相清昌 曹友竹 编辑/李波)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