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支招解决养老问题 培养更多养老服务人才

13.03.2016  09:37

据调查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由1.78亿增长到2.22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近1000万,同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重也由13%增至16.1%。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超过60岁。

 

今年两会上,“养老服务”、“养老事业”等热点已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的问题。如何让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3月12日,记者针对此话题采访了几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代表声音

 

社区养老要建立多行业联动机制

 

我今年70多岁了,和老伴儿在家自己养老,这种养老方式要比去养老院好。”全国人大代表王家骐说,居家养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佳方式,大部分人还是习惯于社区居家养老,从有关调查数据反映来看,更多的老年人也希望居家养老。

 

据了解,社区养老,也叫居家养老。通俗点儿说,就是老人不离家,搬个东西看个病,找个陪聊什么的,都由社区的专人来负责,当然,钱得自己掏。

 

王家骐建议,社区养老要想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是需要建立一种多行业的联动机制,比如医疗机构、保险行业、心理咨询、老年健身、老年大学和旅行社与养老服务机构多方联动,这样才能丰富老年生活,拓展养老的服务内容。

 

王家骐说,如果有一个地方,让老年人起床以后能够出去活动,吃饭能够得到解决,突然有个病痛,有人能够帮忙打120,甚至那个地方就有医疗服务,那是最好的,我们希望的是能够享受到这种养老服务。

 

使居家老年人享受社会化服务保障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大的趋势,养老成为社会化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老龄人口的绝大多数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国家民政部门应加强我国老龄人口居家养老社会化保障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居住在自家的老龄人口社会化服务保障水平。”全国人大代表王丽影说。

 

为此,王丽影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提高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保障水平的建议》。

 

王丽影说,应进一步研究、探索、实践以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委会为单元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保障问题。比如,医疗保健、文化生活、社会活动、个体需求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规划,有条件的社区和村委会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国家和各级政府逐步提高对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保障的投入,使居家的老龄人口享受到社会化服务保障,愉快的安度晚年。

 

委员建议

 

在大学中设立居民养老服务专业

 

从目前来看,我认为居家养老是最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也更贴近生活。”全国政协委员朴惠善说,很多老人年纪大了或是因身体原因行动不便,必须由社区的服务人员及时送饭、送菜,打扫卫生,照顾日常起居,这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很高。所以,也需要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人才。“但是从目前来看,这类专业人才很少。我建议,在大学中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业,这样既可以解决这部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壮大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

 

朴惠善还提倡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鼓励大学生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更为居家养老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政府要增加社区服务人员的编制,保障他们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中。

 

建立国家老龄信息数据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也很关注养老事业的发展,她建议,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在居家养老的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合作交流平台,需要养老服务的人与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无法精准对接,而通过大数据技术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徐晓兰说,这次参加全国两会,她带来了一份《关于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她建议,首先要建立国家老龄信息数据中心,开放养老服务方面的公共数据,其次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标准及规范,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到居家养老事业中。

 

本地落点

 

十三五”时期全省建3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记者在近日召开的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是“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工作任务。

 

建设300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2000个农村养老服务大院,为有需求的城乡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培训养老机构新入职和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1万名,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