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的“秘密武器”——林中密营

02.09.2015  15:36
  密营,是抗联历史上的神秘所在。

  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大范围军事围剿,并在东北林区推行“集团部落”“强行并屯”“保甲连坐”“蓖疏山林”等招数,进行全方位的“围剿和讨伐”,企图造成东北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隔绝,使抗联部队得不到粮食补给、兵员补充、弹药供应。

  1936年的冬天,白毛风在树林间怪叫嘶号,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抗联战士的衣服是麻袋片摞麻袋片,鞋是用椴树皮做的;耳朵要绑住,否则冻掉了都不知道;没有吃的,他们就挖开积雪找草叶吃。漫长冬夜,他们怕被敌人发现,不能生火,只能幻想“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幸福”。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气候下,冻饿减员人数超过战斗牺牲的人数。

  但是,抗联战士以苍天为被,雪地为床,在齐腰深的茫茫雪原中长途奔袭,迂回歼击,根据地变成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密营”,侵略者发现,抗联战士的行动比以前更加神秘莫测了。

  密营,究竟是什么呢?

  高山峻岭和林海雪原为战士们提供了天然屏障,他们向山林中的动物学习,春秋季节,他们在一些隐蔽地方储备粮食,冬天就围绕这些地方与敌人周旋,这些“生命点”,就是让日寇无可奈何的“密营”,而这些“密营”分布之广,组织之完备,被称之为“林海地道”。

  位于吉林省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杨靖宇密营”,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个重要密营群,帮助杨靖宇将军和他的战友驰骋疆场,屡建奇功。杨靖宇将军的司令部隐蔽在密林深处一个地沟里,依山而建,用树木遮掩。即使人从附近走过,也看不到它。如今这里还留存着当年房子木柱的残迹。

  抗联战士住在“戗子”和地窨子里。“戗子”是连体式马架子房,顶盖是用桦树皮及木拌子苫盖,内分东西两铺火炕。地窨子是在地下挖个半人高或一人高能藏人的坑,再用树枝、草遮掩。抗联战士衣不解带,枪不离身,甚至有时睡觉都是坐着的。

  而当年战士做饭用的“青松灶”,又是让侵略者难以揣摩的一大发明。当年杨靖宇密营离日伪一个垦荒团很近,部队起火做饭如果有烟,将会很快被发现,因此拥有丰富大山生活经验的抗联战士们发明了这个“天然的无烟灶具”。他们用空心的树干“憋烟”——将起火做饭时产生的烟,慢慢散到树干里,因为被大树进行了第一次“过滤”,烟气就很难被发现了。

  “雪地里游击我们有特长,穿踏板扶长杆不用喂马粮,登高岭走洼甸飞行密林间,爱国男赴国难重任担在肩。

  这是为国捐躯的杨靖宇,在他自己创作的《四季游击歌》中的歌词。敌后孤军奋战,视死如归,这是抗联的精神。据统计,从1938年4月至1939年4月,以杨靖宇部队为主力的抗日联军与日伪军交战1182次,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今天,当地一个“神奇”的现象让无数人惊讶、感怀,就是这个“青松灶”——据说当年发现的时候,这棵树的树根早已经严重炭化了,然而稍加保护后,看似已经死去的树,很快便枝繁叶茂。虽然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这棵树的根系特别发达牢固,所以它能起死回生。但当地老百姓都说:“这棵树就是抗联精神的象征,永生不灭,如松长青。”(王薇 唐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