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15在香港举行 把握“一带一路”机遇 共谋发展

08.05.2015  16:17

  5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主办、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15”在香港举行。以“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为主题,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三百余人共同探讨在中国“新常态”经济、“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环境下,内地经济发展的战略,以及香港的角色和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香港礼宾府进行友好会见。梁振英对王伟光的到来表示欢迎,双方围绕发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促进内地与香港的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交流。
  
  论坛上,王伟光发表致辞。他表示,三十多年甚至更长期的历史经验证明:内地发展时时需要香港的倾力帮助,香港的繁荣一刻也离不开内地的坚定支持。
  
  王伟光指出,当前中国内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聚持续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再度跨越的诸多挑战。香港在迈向全球金融中心的征程中,构筑了诸多持续领先的竞争优势,但在剧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香港自身发展也正处在划时代的重要关口。
  
  王伟光还提出,如何准确把握内地与香港发展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未来,如何相互分享两地发展的新优势和新机遇,如何确立两地面向世界的新定位与新战略,如何解决发展中积聚的问题,如何续写两地合作共赢的新辉煌,仍有许多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亟待研究和回答。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发表致辞。他表示,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发展一直密不可分,香港应该做好准备,把握“一带一路”的机遇,担当投资者、中介者和支援者的角色,配合国家的发展策略。国家正踏入“十三五”规划时期,也是“一带一路”的启动期,经济改革势必持续深化,这将会为香港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注入新动力。特区政府会积极参与和配合,把握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让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高培勇作主旨演讲。他表示,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思路正在经历一系列重大调整: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就业为先行指标、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以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为任务等已经成为新的发展理念。今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双重”功能定位是积极逆周期调节以及稳健推动结构调整。同时,“多重”目标应为简化、减少市场管制,简政放权;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把握好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坦然应对复杂经济时局。
  
  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十三五”时期,香港应以推动新经济的发展作为目标,使香港经济从财富推动型转变为创新推动型。香港发展新经济需借助内地大市场,尤其表现在服务业。从国家的视角,要实现服务业的飞跃,不但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也需要调整、改革原有的市场机制和体制,为服务业创造有利的经营环境。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在新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试验,将为国家经济的转型、为服务业实现旧经济与新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针对“十三五”规划趋势及影响议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宏观调控的四大亮点是贯彻“让市场充分起作用”的调控哲理;实施必要的“微刺激”服务于“稳增长”;运用“供给管理”方式和手段,强调结构优化和突出重点,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把短期调控与中长期改革追求相衔接,为全面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创造条件、做好铺垫。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提出,“十三五”规划战略思路要有一个底线,即不发生大的区域性或全局性系统风险;两个稳定,即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保障社会稳定发展;三个转变,即适应新形势,推动对外开放战略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为促进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和服务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形成创造条件;推动社会结构转型,为促进市民化社会和橄榄型社会形成创造条件。
  
  针对在“新常态”经济、“十三五”规划及“一带一路”环境下内地与香港的合作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表示,“十三五”规划中,香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只会继续增强,香港固有竞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同时,与内地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将至关重要,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金融领域以及区域经济合作三个方面。
  
  据介绍,“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创办于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起和组织的年度高层学术论坛,旨在针对当年的重大宏观经济现象,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为政策研究和制定提供一个公共讨论的平台,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领域的“智库”作用。(静竹汤婧)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