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 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21.03.2017  13:18

        3月20日上午,市委书记赵静波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全国两会、我省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大会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

  松花江网讯      3月20日上午,市委书记赵静波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全国两会、我省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大会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

  会上,赵静波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省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及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吉林市委员会主委朱世增传达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精神。

  会议指出,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学习好、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对于进一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加快推动吉林市全面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市上下要把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各个报告原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正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迅速掀起新一轮振兴发展热潮。

  会议强调,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重心在于扎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关键在于见成效。要抓好项目建设,开展好春季项目“三早”行动,加快建设“十大产业项目”和“十大城镇化工程”,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要稳定经济运行,加强对工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测,强化要素保障,抓好产需衔接。坚持需求导向,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和扶持力度。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产能,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推进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围绕去库存,加快推进“农民”变“市民”,持续加强棚户区改造,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围绕去杠杆,加强金融创新,确保企业通过规范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围绕降成本,落实中央减税降费等政策,全面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围绕补短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积极开展农业创业创新活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要切实做好备春耕生产工作。要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吉林(中国-新加坡)食品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优势,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要围绕“641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实效性和成功率。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落实,确保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企国资、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做好民生改善工作,加大促进就业力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动分级诊疗和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好“一轨”“两环”“三化”“五圈”等重点民生工程。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吉林建设,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会议强调,要着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依法治市,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重点加大对民营企业服务力度。建设林碧水秀的生态环境,实施“蓝天”、“碧水”、“沃土”、“宜居”四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加强巡察工作,继续开展“谋发展、敢担当、正风纪、抓落实”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马上就办”、有利于民生福祉“马上就干”的良好氛围。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细更实,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的工作目标。要在精准有效上下功夫,持续深化产业扶贫、行业扶贫,发挥好政策兜底作用,做到脱贫不返贫。要发挥好脱贫基金 “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脱贫攻坚。要坚持全市上下协同推进,深入开展包保帮扶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攻坚合力。同时,要认真落实好省内扶贫协作工作。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江城日报记者/彭亚娟 通讯员/尹晓帆 编辑/李波)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