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环保体系 打造生态城市 临江市着力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

16.11.2015  16:17
      临江市以坚持科学发展、生态立市为主线,努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推进生态产业、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升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教育工程等“九大工程”,积极构建“环境法治、环保制度、污染防治、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绿色环保体系,着力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抓住转型发展机遇,确立生态立市战略。临江市结合实际,抢抓国家主体功能区各项优惠政策,把转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确立了生态立市的转型发展思路,完成了临江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目前,已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组审核;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布局、落实责任、明确生态创建目标任务,调动各部门参与、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市生态创建工作进展迅速。目前,涉及国家级生态市创建的5项基本条件、22项指标已全部达标,正在积极争取通过专家组的验收,力争3年内进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行列。

  建立联动机制,环保、农牧、林业、国土、水电、交通、住建、卫生、工商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创新环保准入机制,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限期治理等措施。对环境信访投诉集中的企业,实行建设项目限批;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从严控制新上项目。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作用,2014年共投入环境保护资金4.47亿元,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环境突出问题。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参与环保公益事业。创新环境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湿地恢复、生态移民补偿。全面推广差别水价,促进企业实现污水“零排放”,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重点项目带动,全面推进生态创建。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贯穿生态创建的全过程,加快形成绿色产业增长体系。采取支持老企业扩能改造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方式,大力发展环保建材、医药、保健品等生态工业,以旅游业带动商贸物流、金融、养老托幼、休闲娱乐、养生健身等服务业发展,尽快形成支柱产业。

  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了以七道路沟菩提峰的一处天然矿泉为中心的、面积达1.9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和省级矿泉水保护区,对水源地实行保护。投资3000多万元对境内多条河流和20余个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日处理能力1.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

  对重点行业实行重点监控,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先后对10余家工业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临江市鑫晟供热有限公司完成脱硫改造项目,实现二氧化硫减排181.44吨。临江市利民供热有限公司淘汰两台20吨取暖炉,节约用煤两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1.6吨。

  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垃圾处理规范化、无害化。初步实现了农村垃圾“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态化处理模式。推动农村卫生实现常态保洁。建设日填埋生活垃圾180吨的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厂一座,废除各乡镇不具有卫生填埋条件的填埋场,整治简易垃圾处理或堆放设施,对城区医疗废物进行了规范处置。

  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累计退耕还林10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2014年,临江市实现森林限采禁伐4.2万公顷。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市区主要街路以及卧虎山公园、陈云公园进行大规模绿化,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通过加大沿江沿路、景区景点的环境整治和绿化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生态系统。2014年,投入转移支付资金3499.45万元用于清理回收林地和治理水土流失。新增植被27164亩,提高森林保水能力1040万立方米,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自然生态得到恢复。

  加大对花山森林公园、苇沙河原麝自然保护区、五道沟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努力开发和申报的以旅游为主的三道阳岔七道沟风景区。

  临江市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型区域,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优先区域。面对姿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临江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几年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市生物种类分布、数量以及濒危程度进行了调查,并对外来入侵物种和优先保护植物的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摸清家底、有效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临江市环保局还通过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办理环境信访投诉,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方式,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组织全市中学生开展以“节约资源、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共建和谐绿色家园”为主题的活动,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快形成环境保护工作合力。

  

(责任编辑: 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