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品牌农业这张牌

29.12.2014  12:27

      “品牌”,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品牌农业如何做大做强成为诸多与会者热议的话题。

      “我省有好的农产品,但是缺少好品牌。”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坦言,我省有很多优质农产品资源,可是在市场上却只能卖到中低端商品的价格,出现这种状况,与我省品牌农业发展的滞后是有直接关联的。他说,目前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农民、合作社和小企业来说,他们大多没有建立品牌意识,也不懂得联合起来闯市场。“品牌农业的建设,一定要先转变农民和企业主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而从政府层面来说,一定要引导农民和企业整合资源,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就消费者而言,大部分消费者已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的阶段。”说起品牌农业,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感触颇深。今年,我省的“大米品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地理标识性的大米品牌脱颖而出,“吉林大米”在国内粮食主销区的市场影响力明显提高。韩福春算了一笔账:“大米品牌战略推进以来,我省普通大米的整体平均销售价格由每公斤5.4元提高到了每公斤6元。计算一下,全省40亿公斤大米,增加收入24亿元。如果将其中高端大米的增收额度计算在内,增收额度更加客观。

      韩福春介绍,“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模式也使“吉林大米”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今后我省将继续加大整合“吉林大米”品牌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一方面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最终形成一批高品质的地理标识品牌。

      “吉林大米”在市场上的成功突围,对于我省其它农产品走品牌化道路具有标杆价值。

      “不单单要打造大米的‘白金名片’,玉米的‘黄金名片’,还有杂粮的‘健康名片’。”韩福春说。

      吊炉花生、八宝粥、瓜子……韩福春在列举了一连串休闲食品的名字之后说:“我们老是卖‘原字号’,太缺少精加工产品。”他说,市场上有很多杂粮杂豆加工而成的食品,产地大都是南方省份,而这些商品的原材料很多出自我省。“品牌农业,要求我们不单单做农产品原材料的输出大省,还要做农产品精加工的输出大省。”韩福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