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连续17个小时手术并成功接续断手的医生田恒点赞

21.04.2015  12:12

原标题:奇迹的背后是疲惫 为连续17个小时手术并成功接续断手的医生田恒点赞

 

结束了17个小时的手术,医生田恒蜷缩在椅子上睡着了。

 

复杂而紧张的手术,田恒一个人坚持主刀完成。

 

田恒在认真查房。

(本文图片由吉大二院提供)

眼前,穿着白大褂沉睡在椅子上的这名男医生叫田恒,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伤医院手足外科的医生,今年35岁。这张照片是他结束17个小时的手术后休息时,被同事偷拍下来的,最近几天已在网上被热转。很多人都说,17个小时连续做手术,医生真的太累了。

站在手术台上,我就要全力以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田恒用这句简单的话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内涵。医生要做的不仅是要保住患者的命,更要为他日后的生活考虑。

4月16日零时,田恒正在值夜班。被搅拌机崩出来的钢丝绳抽断右手的30岁女工叶凤(化名),从抚松县医院被连夜转入吉大二院。一场争分夺秒的手术在夜幕中“开战”了。17个小时,田恒滴水未沾,他不仅坚持做完了手术,而且成功将患者的断手接续上了。

患者来之前,我和家属通过电话,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看到断手,我也很惊讶。”田恒说,断手已经严重被污染侵蚀,皮肤、肌腱韧带、血管等组织撕裂严重,腕关节粉碎性骨折,拇指的皮肤、肌肉等组织损毁严重,仅剩下骨骼,手术难度极大。这样的情况,从原则上来说,已经不需要做接续手术了,可以截肢。但考虑到患者还这么年轻,失去右手对她的打击会很大。田恒在为患者进行评估后,没有多想,决定争分夺秒挑战这个难度极大的手术。

了解情况后,作为主治医生,田恒迅速做出了手术方案:用患者右脚背取皮瓣和血管肌腱等,与食指、中指进行“桥接”;再取大腿处的皮瓣,与无名指、小拇指进行“桥接”,并用皮肤将大拇指覆盖上。17个小时,对于医生体力和精力都是一场严峻考验。由于患者的断手被水泥混凝土包裹,清理创面时间就长达两个小时。术中,田恒用5根如火柴棍粗细的钢针,把手腕和前臂两处断口连接加以固定。每个手指都有两根肌腱,为避免感染,采取患者的自体肌腱,把患者手臂近端的残余肌腱与断手的肌腱相连接,把曲和伸的肌腱进行重建。

我相信有奇迹,只要是站到手术台前的每位医生,都会全力以赴救人。”漫长的17个小时,连续奋战,14根血管、众多肌腱,两处大面积的皮瓣移植,皮片移植,多处骨折固定,让这个残缺的断肢与手臂重新吻合,在这17个小时里,田恒水米未沾。医疗小组其他成员是轮换工作,而主刀医生田恒则连续工作着。田恒本可以换助手上手术台,自己去休息,但他一刻也未停歇。田恒说,手术非常复杂,如果中途换人会耽误时间,每多一次换人,就会增加一分风险,所以,我要一直坚守岗位。17个小时里,田恒在断手食指、中指恢复血供后跑步去了一趟厕所。“我必须对患者负责,看到她的食指、中指有血供后,我觉得有希望接活了,很高兴,我才暂时离开手术室,去了趟厕所。”田恒说。

我们都觉得手肯定保不住了,现在接上了,是我最大的福气,感谢长春的医生们,让我能重新拥有一双完整的手。就算它成活不了,最起码我的手是完整的,我也就知足了。”叶凤说。

目前,叶凤的状况良好。田恒说,术后一周内是血管危象期,循环系统有可能发生堵塞;术后7至15天是组织坏死感染期。扛过这两道关口,说明手术才算真正成功。“在术后危险期,患者安全平稳地每度过一天,手术成功率会提高10%。”田恒说,如果能平稳度过这个阶段,术后4周左右可出院,之后两个月,患者只需服药静养、食物促进骨骼愈合即可。

手术结束后,疲惫的田恒不放心患者,没有立即离开医院,他在医院的椅子上蜷缩着睡着了。直到16日19时,田恒才回到家里吃了晚饭,这顿饭,距离上一次,已相隔一昼夜24个小时。(本报记者 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