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多部门联合行动 共同为残疾人民生实事保驾护航

02.12.2015  22:34

记者 黄鹭 通讯员 李德富

追求幸福奔小康,不仅是健全人全力以赴的目标,也是残疾人心底里的渴望。

为帮助残疾人追求幸福生活,我省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民生实事的安排意见》中将残疾人有关工作纳入了省政府确定的47项民生实事任务,要求省残联、省财政厅、人社厅、住建厅、卫生计生委联合行动,共同为残疾人的民生事业保驾护航。通过省残联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一年之内,我省残疾人在创业就业、康复、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面就得到了极大改善,让残疾人在通往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鼓励掌握技能 实现自身价值

镜头:在长春市宽城区残疾人就业中心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我们找到了张久丽。她坐在一堆发货单和产品中间,身边几位工作人员正忙着为即将发货的产品打包装。“太忙了,这一天要发好几万件货。”张久丽虽然行动不便,但还是站起身来和我们打了招呼。她虽然年纪不大,又身有残疾,但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创办了一家生产家居清洁用品的企业,现在这家企业的产品已经远销海外,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残疾人朋友提起张久丽,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的。

电子商务的勃兴,改变了很多产业的营销模式,张久丽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她也想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节奏。这间办公室,就是企业分销发货的一个基地,每天早晨,都有货车将城郊工厂生产的产品运来这里,再在这里通过快递物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我们的工厂距离市区比较远,让快递公司去那边取货,需要增加费用,我们销售的都是薄利产品,快递费用增加,我们的竞争力就下降了。我把这困难跟残联反映了,宽城区残联马上就为我协调了办公室让我们免费使用,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张久丽说:“从我2006年创业开始,残联对我的帮助就始终不曾间断过。通过创业,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我不会忘了还有很多跟我一样的残疾朋友,我也会想办法让他们能够参与到企业经营中,分享企业成长的果实。”现在有了网络的渠道,让更多残疾人参与创业就变得更容易了。如今,张久丽已经通过残联和社区的渠道联系了众多残疾人朋友,让她们通过淘宝、微信等方式成为“微商”,既能够帮助企业开拓网络市场,也为这些残疾人增加收入提供了渠道。

观察:一直以来,我省都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并为残疾人创业提供了很多政策和资金的保障,近年来,我省还着重加强了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力度,让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使技能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资本”。2015年,全省残联系统积极组织实施“城镇残疾人就业工程”、“千家万户巧手工程”、农村残疾人“带传培训工程”及“盲人按摩妙手兴业活动”等重点工程项目,在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为有需求残疾人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服务的同时,加大了对残疾人的资金扶持力度,解决了残疾人创业路上缺资金、少技术的瓶颈问题。截至10月末,全省培训残疾人已达30741人(次),新增城镇残疾人就业7265名,共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233.7万元,用于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增加了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投入,发放扶残助学金1028万元,鼓励和支持残疾人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

加大康复投入 提高生活质量

镜头:沿着崎岖的村路,我们来到了吉林市搜登站镇季家村的王桂珍家。村里的乡医王超正在王大娘家帮她做康复治疗。见到我们来看望她,王大娘还拄着手杖迎了出来。王超大夫对我们说:“王大娘恢复得已经非常好了,她去年12月份因脑出血住院时,不仅半边身子无法动弹,就连话都说不了。

走进王大娘家里,发现她家里的康复器材真不少:手杖、腋杖、助行器、滑轮吊环,样样都不缺。

这些都是她在各个恢复阶段用到的康复器材。”王大夫向我们介绍说:“王大娘刚出院时,我们为她制定了专门的康复计划,每周都上门来指导她使用这些康复器材,进行康复锻炼。等到她行动能力有所恢复的时候,我们又给她配置了助行器,指导她锻炼行走能力,后来康复的程度越来越好,我们就又给她配了腋杖和手杖。”现在,王大娘已经能够凭借手杖在家中活动了。“恢复到这种程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得病时那种绝望的心情现在完全没有了。”王大娘说。

王大夫还告诉我们,这些康复器材都是残联免费提供的。王超说:“以前我们村里的残疾人享受不到专业的康复器材,我们这些乡医也根本不懂康复知识,康复效果完全得不到保证。残联看到这种情况,不仅给我们分发了器材,还组织我们乡医进行培训,指导我们使用器械,教我们针灸、按摩等一系列的康复技能,现在不仅残疾人能够康复得更好,我们也掌握了更多技能,能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观察:只有更好地康复,才能让残疾人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今年,全省各地以加快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为目标,累计投入资金3380万元,通过实施国家“彩票公益金康复救助项目”、“吉林省重性贫困精神病患者康复医疗救助项目”、吉林省“互助关爱助残工程”等国家和省级康复救助项目,对广大残疾人最迫切的假肢装配、精神病服药住院、辅助器具发放、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需求给予满足,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服务,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广泛开展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家庭培训、咨询转介等康复服务,截至10月末,全省已为40多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康复训练和服务。

省残联组织实施以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助行圆梦”行动为主的残疾人辅助器具免费配发项目,投入省级彩金2200万元,为残疾人免费配发了分指板、四脚拐、助行器、手杖、腋杖、轮椅、肢体康复器、滑轮吊环训练器、座便椅、盲杖等10类、共10万件的居家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还为各市州、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各配发一台流动康复服务车,将残疾人急需的器材辅具以及各类服务及时的送达残疾人家中。省残联还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2300万元,开展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吉林省残疾儿童救助项目,为0至6岁的聋儿、脑瘫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和装配辅助器具,为聋儿配发助听器、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提供免费一年康复训练资金。为配合好机构康复的开展,省残联还依托省、市、县各级家长学校培训残疾儿童家长开展家庭康复。截至10月末,全省已为2298名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培训3008名残疾儿童家长,有效地改善了残疾儿童的身体状况,提高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家庭无障碍改造 生活出行更方便

镜头:李成福的家和别人的家不一样,他家的橱柜、水池、卫浴设施都要比别人家里低半米左右。在安图县的鸿盛小区中,也只有李成福的家开了后门。

李成福得到特殊照顾,这是因为他身有残疾,无法像健全人一样站立,只能用双手行走。与大家使用一样的生活设施,只会让他在生活中处处不便。“我是去年10月份搬到现在这套廉租房里的,在我搬进来之前,县残联领导就来问我,新房要装修,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需要改造,当时,我就把我的困难说了,没想到残联真的帮我把房子改造了一番,而且都是为我特殊设计的。”李成福是朝鲜族,汉语说得不好,但他还是找来街道的同志帮他翻译,向残联的帮助表示感谢。

李成福家的无障碍改造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他说:“以前做饭、洗脸,因为灶台水池都很高,我只能蹲在凳子上才能够得着,还有几次掉下来摔伤了,现在我可再也用不着凳子了。还有,以前我行走出正门难度特别大,拿东西上台阶也很吃力,现在残联和物业联系,把我家后屋的窗户改成了门,加设了一个与电动轮椅车座椅一样高的台阶,我现在只要把轮椅车开到台阶前,就可以毫不费力地下轮椅车了。因为种种不便,以前我都是找人帮我买米买菜,现在买什么我自己去就行了。

观察:为加快推进全省残疾人小康进程,帮助贫困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使残疾人更有尊严地生活。2015年,省政府将“为5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给4000户贫困肢残人和盲人家庭安装热水器和浴霸等洗浴设备”列入民生实事。为保证项目的实施,各级残联加强了对基层业务指导,深入残疾人家庭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实行月调度方式督促两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实施范围重点在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照顾了“老残一体、孤残一体、一户多残”的家庭。“沐浴阳光”项目热水器也陆续送到残疾人家庭,年底前将全部完成安装。

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卓有成效的康复措施,方便生活的无障碍改造,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幸福、更自信、更有尊严,也让残疾人的小康路上洒满了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