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二五”期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8.02.2016  00:32

记者 刘怀 任爽 缪友银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以战略眼光定位教育事业,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大力促进高等教育高效发展,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徐徐展开。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

教育的均衡关乎千家万户。“十二五”期间,我省在财政转移支付、学校建设、教师配备等方面向农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倾斜,切实缩小了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

几年来,改善办学物质条件的几大工程一一开展——

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达到4905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末期增加476万平方米;

改善农村初中及留守儿童寄宿条件,近两年改善食堂和宿舍31万平方米。仅2015年就争取中央资金1.45亿元,协调省财政下达专项资金6947万元;

全省为乡镇以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备了1-2套交互式多媒体电子白板设备,2015年年底前为全省43个县(市、区)的5284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共7420个班级全部配备;

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600元和800元,公办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定额补助每生每年500元。

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大学区”管理改革成效显著,校长、教师交流互动逐步推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亮点:到2015年年底,我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0%。教育部评估认定其中34个县(市、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我省通过国家认定的比例从全国倒数第二位跃升至第七位。

镜头一:“配备上这么齐全的教学设备,真解决了不少难题啊!”站在崭新的多媒体教室里,和龙市松下坪中学校长鹿钦星激动地说。松下坪中学是一所由企业管理转归地方管理的薄弱校。以前,学校理化生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十分陈旧和短缺。2013年,市里为他们调拨了1116件教学设备。

镜头二:走进今天的抚松县实验学校,校长张焕林还是感觉“不太真实”。这所学校是由几所农村薄弱校合并组成的。2012年,抚松县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抚松国际旅游度假村内新建了校园,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步入发展快车道。

亮点:“大学区”管理的推行范围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省19个市辖区全部推行“大学区”管理,共组建各类型“大学区”461个;覆盖城区义务教育学校598所,覆盖率达91%;覆盖城区义务教育在校生50.02万人,覆盖率达98%。校长、教师流动成为新常态。

镜头一:坐在长春市103中学的教室里上课,长春市14中学生毕雯思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感到兴奋。14中是南关区的一所薄弱校,近年来学校生源流失严重。而相距不远的103中学教育教学资源丰厚,一直受到家长追捧。把孩子送到14中,毕雯思的父母有自己的理由:“2014年,14中改名为长春市103桃源学校,与‘大学区’的龙头校103中学进行‘集团化办学’。初一新生与103中学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半学期,今后3年主要学科的教师也都由103中学的教师担任。在家门口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这再好不过了。

镜头二:从宏观线条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直至恰到好处的板书,在通化市东昌区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玲的一堂课“征服”了在场的所有师生。课堂上张玲的挥洒自如和我省的各项教师交流政策分不开。“2013年,我在省二实验挂职锻炼半年,完全融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去,学到的很多经验都可以直接‘搬’回去。”张玲说。和省二实验一样,如今张玲也在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对提升区域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转型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为此,国家提出大学要向学术型和应用型转变。2013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2014年11月,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高校转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重大的教育问题,也是重大的发展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

目标清晰,“应用型高等学校”作为高校转型的目标呼之欲出,吉林省高校转型发展,步履铿锵地迈上了快车道。

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减法”同步运用,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教学体系,通过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与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得以优先发展,教育与市场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培养与需求对接的契合度得以不断提升。

2014年,我省省属高校停招专业73个,限制招生专业127个;支柱、优势、特色和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增加招生计划超过5000人。

2013年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点42个,将2014年硕士招生计划增量的65%用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总计350多人;将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两所新增博士研究生培养高校的博士招生计划全部用于我省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学科专业领域。

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和挂职制度、企业技术技能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制度、校企协同科研攻关制度。通过引企入校、前店后厂等方式建设技术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合作投资、融资租赁等方式建设一批工程实践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通道。2014年核定招生计划4590人,涉及中职学校30所、高职高专院校21所、本科院校17所。

亮点:截至2014年底,我省成立各类职业教育集团23个,覆盖全省140多所职业院校、10多所本科院校、800多家企业,为我省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奠定了基础。

镜头一: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铣床实训区,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靳宇欣手法娴熟地操作着仪器。“4门专业课都是老师带到车间手把手地教着操作,入学就像入厂一样。”靳宇欣说,因为实践应用能力过硬,她在大二时就被几家汽车设备厂抢着“预订”了。

镜头二:长春师范大学先后创办了西班牙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冶金工程等13个本科专业和应用俄语、学期教育、金融保险等8个专科专业,使学校本科专业达到68个, 高职高专专业达到18个,努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省

高等教育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我省科教资源丰富,吉林的振兴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持。

2013年,为更好地吸引、凝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高端学术和技能人才,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了“长白山学者计划”和“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目前我省已拥有158名长白山学者和106名长白山技能名师。5年来,我省高校共引进国家高端人才26人,其中两院院士9人、“千人计划”11人、“长江学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吉林,从原来的人才外流省正在一步步变成人才回流省。

亮点: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关键。截至2014年底,全省高校新增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及课题3项、重大高新技术研究项目及课题7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82项、社科基金项目83项;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获国家级二等奖4个;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285家。

镜头:2006年,吉林大学与一汽集团开展吉林省汽车自主创新体系建设。2012年,吉林大学低碳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呱呱坠地,目前已攻克核心共性技术近10项。这些成果大多就地转化,促进了我省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

亮点:我省进一步明确了办学之路,部属高校侧重建设研究型大学,省属高校侧重建设应用型大学。“十二五”期间,吉林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奖10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东北师范大学创建的“U-G-S”教师教育新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镜头:“大型3D动画电影《青蛙王国》历时近5年,由数百位国内外专家倾力打造。”吉林动画学院院长郑立国说,自上映以来,相继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二届动漫奖”,入围“第八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中国动画电影‘天马杯’”、“最佳动作设计奖”与“优秀编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