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术前沿论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31.10.2016  22:34

  10月29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16·学术前沿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梦:协调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聚焦协调发展理念,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破难释疑、群策群力。
  
   协调发展取得良好效果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中国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表示,中国的协调发展,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统筹兼顾、综合协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并强调坚持协调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协调是一个方向、目标和永远的追求。总体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协调发展的强调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频出,关于支持东北振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的发展政策相继出台。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相继发布,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9.95%上升到2015年的56.10%。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促进城乡关系走向协调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了对我国发展中存在不平衡问题的正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表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协调理念,推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共同发展,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支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还面对着实实在在的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从竞争力的角度来讲,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也受到与会学者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刘彦随认为,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城乡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经济能否健康、社会能否稳定、民生能否保障。现在我们还面临着城乡分离格局与乡村“散乱空”问题,应当促进城乡关系走向协调、一体化。
  
  面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挑战,刘彦随认为,农村发展的出路与机遇在于,一是城乡平等发展,实现一体化;二是城乡系统融合,实现等值化,促进发展方式转型;三是乡村空间重构,实现价值化,推进新型村镇建设;四是农村地域功能,实现现代化,推进难题破解;五是城乡要素交换,实现市场化,促进权能体系构建。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推进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重视。”王炳林说,我们尤其要重视生产力标准与群众利益原则相统一,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相统一。(记者 潘玥斐)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