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人心成为吉林大地最美的风景

09.09.2015  00:13

——我省志愿服务活动综述

记者 韩雪洁 吴茗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九月的吉林大地呈现出喜人的丰收景象。在这收获的季节,我省志愿服务活动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高潮迭起,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活力涌现,组织化推动恰逢其时,志愿服务逐步迈向制度化、社会化、常态化和法制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吉林特点的志愿服务发展之路。

营造浓厚氛围,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成为吉林大地最美的风景

志愿服务是大规模、广泛性、群众式、社会化的道德实践,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广泛的载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还是一项行善立德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我省通过多方宣传、引导、扶持,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各地涌现出很多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如“红细胞”志愿者联盟、“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爱心救助家园、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扶余市农村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以及朱玉林、胡艳苹、修保等。这些组织和个人的事迹感人肺俯,触动心灵。

长春永兴街道所属社区共同成立的“红细胞”志愿者联盟,以党员志愿者为核心,深入街道、社区、小区乃至居民家中,服务民生、传递幸福,弘扬社会文明,成为全国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样板。张宝艳是通化市“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创始人和理事长, 2007年她与爱人组建了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个专门帮助被拐走失流浪乞讨与被遗弃儿童的民间组织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共帮助368个被拐走失的孩子找到了亲人。吉林市红十字会爱心救助家园总站长刘凤英身患癌症,但她不辞辛苦,东奔西走,16年来救助困难人口数万人,救助款项近千万元,其中一大批被救助者也成为了志愿者。吉林省善满园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艳苹,创建了全省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善满家园”,10年来她先后收留救助并抚养了50多名在街头流浪的智障人员,他们中有的已经康复重返社会,如今尚有28人生活在她的家中。胡艳苹被誉为中国的“阿甘妈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省从2012年开始建立了全省志愿服务表彰制度,目前已经表彰了60名吉林优秀志愿者标兵和60个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标兵、7245名优秀志愿者和1702个志愿服务组织。在全社会形成了做志愿者光荣、鼓励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氛围。

我省还把志愿服务文化作为内在动力,通过主题宣讲、图片展览、漫画挂图、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普及志愿理念、传播志愿精神、践行志愿文化,带动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目前,全省志愿者总数达247.63万人,注册志愿者达183.43万人,占吉林总人口的9%左右。全省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志愿者动员招募由“请你做”向“我要做”转变。

三关爱”、“六走进”、“邻里守望”、“爱在村屯”……“与爱同行-吉林志愿者在行动”品牌深入人心

全省紧紧围绕弘扬雷锋精神、“与爱同行-吉林志愿者在行动”品牌,广泛开展“三关爱”、“六走进”、“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活动项目化,人人能参与,服务见成效,“与爱同行-吉林志愿者在行动”走进千家万户,品牌深入人心。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邻里守望”、“三关爱”做成接地气、顺民意、为百姓分忧、为政府解难的细小实事,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村屯、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特殊群体。

长春市心语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于海波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重症残疾人,在她和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15年来先后为2500多名贫困家庭中小学生筹集助学金120余万元,心语志愿者团队遍布长春市各校园。她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志愿者,奉献爱心就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白山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灵看护行动”,使全市社区、村屯3707名留守儿童都有了“代理妈妈”和“爱心辅导员”;通榆治沙志愿者万平,带领一个行政村农民和135所高校的3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12年来坚守科尔沁沙地,使100多公顷沙地恢复了草原的模样;吉林市保民律师事务所主任修保,在做律师的23年中义务为广大民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无偿代理普通工人农民600多件维权案件,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也向社会彰显了当代律师扶弱助困、促进和谐的奉献情怀。

围绕关爱农村空巢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科技惠农、村容整洁、文化惠农、城乡共建和军(警)民共建8个方面内容,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爱在村屯-吉林志愿者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改变了农村面貌。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积极动手建设“美丽乡村”,修村路、安路灯、种树、栽花,互帮互助,把普通农村打造成文明和谐幸福家园。

为了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有关部门精心编写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志愿服务普及读本》丛书,为广大志愿者培训提供了基础教材,同时依托“吉林志愿者在行动网”和“吉林文明网”进行网上培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开展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志愿者们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广阔的城市乡村。

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网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事业持久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民众的需要和志愿者的服务愿望,以组织化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常态化和法制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吉林特点的志愿服务发展路子,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人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省把志愿服务的领导、管理、运行、服务、保障机制作为重点,突出组织化建设,坚持组织化推动,为全省志愿服务健康持久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相继成立了省志愿服务协调小组、省文明办志愿服务指导处、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省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和省志愿服务发展基金会。协调小组在省文明委统一领导下,由文明办牵头。省志愿服务发展中心为全省志愿服务提供组织协调、信息交流、培训教育、法律维权等多项服务。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遵循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规律,建构起全省志愿服务工作运行的组织框架。省志愿服务发展基金会,为志愿服务健康持久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费和物质支撑。着力加快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进程,修订完善了《吉林省志愿服务条例》,已于9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积极参与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组建工作,成为首批会员单位。全省9个市(州)、长白山开发区和扩权强县试点市、58个县(市、区)都相继成立了志愿者协会或联合会。同时,把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行业及民间志愿者组织也整合进来,积极推动各单位、大中院校建立志愿服务队。4年来,通过组织化推动,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体系实现区域全覆盖,目前,已有552家会员单位,志愿服务体系延伸到社会各界。全省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都在建立志愿服务站,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开展活动提供阵地。

志愿服务平凡而高尚,志愿服务汇聚社会正能量。志愿服务已纳入了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中,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志愿服务也体现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职业规范之中。吉林大学在全国率先把开展志愿服务纳入本科生课程和学分体系,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东北师范大学和省内高校也都相继出台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办法和措施。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就做志愿者;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正逐渐深入人们的心灵。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推动我省实现新一轮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助力,在白山松水间书写着友善互爱、和谐共进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