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微信社交超家长 “刷屏”主力军多为少年儿童

02.07.2015  10:52

“微社交”的兴起成了人与人之间足不出户就能沟通的媒介,然而,如今谁是“刷屏”的主力军?有调查显示,玩QQ、微信、微博的“主力军”多数是少年儿童。那么,在儿童的朋友圈里,哪些话题最火爆,哪种语言最“犀利”?他们到底玩的是啥?对媒介真的存在兴趣吗?

发现>>

10岁以上儿童“微社交”量极大

近日,一项国内18个大中城市开展的“儿童与媒介”大型调研发现,10岁以上儿童在社交类媒介的“粉丝”拥有量极大,甚至超过了家长们。据了解,此项调研是由国内唯一的全国性儿童媒介素养研究平台——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北京、上海、天津等18个城市青少年宫实施的,调研的主要对象是3岁到14岁的儿童,均生于2000年以后。

与此同时,记者也针对6岁至13岁的45名少年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00后儿童使用互联网的深度、广度一点不比父母逊色,特别是5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使用“微社交”更频繁。从随机调查45名少年儿童的比例来看,71.11%的儿童更倾向于使用QQ、微信等通讯软件,其中46.87%的5年级以下学生是为了联络家人以及和同学聊天,53.13%的5年级以上学生则是为了追星或者听歌,多数追TFboys甚至和EXO互粉。

调查>>

A

低幼版  与父母沟通、游戏的工具

赵女士的儿子今年刚刚上小学,刚一入学她就给孩子申请了微信账号。“我平时出差的时间很多,儿子经常在奶奶家住,教会儿子用微信了,我们每天晚上都能视频沟通了。”赵女士说,这种沟通方式能拉近母子之间的感情,有种空间感,能让儿子更加独立,体会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

“孩子还小,对于微信的概念还是比较简单化的。”秦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宝宝刚刚用微信时,因为拼音还没有学全,打字还是受限制的,甚至连语音都不会说上几句,“宝宝喜欢胡乱按键以及发各种奇奇怪怪的表情,最多的表情是‘亲亲’‘抱抱’。所以,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而言,很多时候用微信就是一种好奇或者当做画板,甚至只是一个玩具。”

B

成熟版  通过公众号足不出户“看天下”

微信资讯传播得非常及时,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最新社会动态,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更是生活和学习上不可或缺的资源。6年级的小勋说,微信上有公众号,觉得内容好就可以随时关注,这样更方便了学习。在小勋的微信公众号里,记者看见不少关于学习外语类的账号,小勋经常打开后浏览其中的新鲜事儿。“通过微信足不出户就能‘看天下’,还是很有用的。”

“我们用微信建立了班级同学微信群,平时在里面找点有意思的话题聊聊天,要不然每天能有啥意思。”5年级的洋洋说,每天他们微信群聊的话题都多种多样,比如,有同学看到奇闻奇事或者看到哪段笑话好玩了,就发在群里大家进行讨论。

C

八卦版  追星让小朋友势不可挡

有人说,90后的世界你们不懂,这回,该轮到00后了,他们的世界里“节奏感”更强。一位小学教师刘老师告诉记者,“学生们玩平板电脑主要是为了游戏,其次是动画片。而5年级以上的孩子则是追星或者听歌,有的甚至在朋友圈晒生活或者美食。”

“我喜欢听歌,在朋友圈晒歌曲就是在晒我的心情,这种状态很简单而且还很方便。”6年级的莉莉说,很多同学都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压抑心情,有时候不好表达的东西就通过分享歌曲来解决。“除了听听歌曲,不少学生还喜欢追星,关注八卦新闻。”

D

学习版  微信群里寻求作业“帮手”

“第三题不会了,有没有谁会啊?”记者翻阅一学生的微信群聊,看到不少学生在群里寻求“解题高手”,类似“求解救”的作业咨询是朋友圈的常态。

有的同学还在朋友圈中转发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感言。“有时候发朋友圈晒成绩是不由自主的,成绩好了就发朋友圈晒晒,我觉得这是一种成长的鼓励。”不过,5年级的琳琳发现,这种微信内容经常遭到一堆“鄙视”的表情回复,有的小朋友回复说“你这样太‘炫富’了”。

分析>>

儿童玩“微社交”只是赶时髦

儿童玩微信或者微博,到底玩的是啥?对媒介真的存在兴趣吗? 长春 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振环针对3至14岁的孩子进行了“微社交”分析。

对于3-6岁的儿童早期,张会长表示,孩子对于手机、平板电脑还只是当作一个最时髦的游戏机来看待,并没有对媒介感兴趣的意识,长时间使用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依赖,降低孩子的心理耐受力,易形成暴躁、任性、不能等待的性格。同时,媒介的内容与形式多为人为设计途径,剥夺了孩子想象力的培养与开发。

而对于6-12岁的中期儿童,张会长表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发展出移情或学会观点采择的能力。“微社交”是为了了解趣闻,在同学间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的消息来源手段,“微社交”内容的丰富性是任何纸媒难以比拟的,但风险也在这里,纸媒大多数是通过相对严格的内容审核体系才接触到孩子们的,“微社交”内容的审核标准则相对宽泛。

解决>>

合理引导孩子使用“微社交”

信息化时代在发展中得到不少家长或者学生的认同,记者了解到,现在不少学校教师在校授课时也会使用平板电脑等教学工具,这也让学生更接近了互联网媒介。但是不少教师认为,小学生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是正常的,老师和家长不要一味地阻挠,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同时,不要让孩子执迷于网络“微社交”。

张会长表示,如今,媒介信息大量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特别是人在压力大、不开心时,易对消极、偏激信息产生认同感,孩子们极易迷失自己。目前社会不断出现少年儿童暴力虐待事件,一部分正是在这样的作用力下促成的,而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无法避免身受其害。所以,只有家长多陪伴、带动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孩子客观认识世界,才是目前降低媒介“大染缸”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城市晚报 记者  高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