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吐槽还是点赞

19.07.2015  09:57

    

    这是微信朋友圈的第一个界面,就像界面上呈现的一样,朋友圈给人们一个可以无限放大的虚拟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寻找内心中的那份安静与美丽。      吴茗摄

    

    泛滥的信息让朋友圈变得不再美丽,每个人心中都在渴求一个“纯洁”的圈子。

    

 

    朋友圈里,很多好友可以点对点地对话互动,这种私密轻松的氛围,让人们很快爱上了它。

    

每当看到“小红点”,人们总会迫切地点开,这也成了圈里人共同的“习惯”。

    相关背景:

    微信“朋友圈”,是指人们在微信上通过一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形成的一个圈子。“朋友圈”一经推出,便势不可挡地成为人们钟爱的网络社交工具。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依赖,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接触朋友圈,许多人都经历了类似过程。“朋友圈”到底是个什么圈?人们为什么离不开“朋友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朋友圈”?今天,《你说我说》栏目深入“圈里”、“圈外”,和大家一起探讨“朋友圈”现象。

    本期策划人:社会新闻部主任姜忠孝

    本期主持人:社会新闻部记者 吴 茗

    邀约嘉宾:

    付 诚 52岁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万 恩 37岁 省心理教育协会秘书长

    栾斌 49岁 大学教授

    冯超男 36岁 社会学博士

    赵丽婷 24岁 古籍研究所硕士

    王 玲 56岁 退休教师

    谢一航 22岁 大三学生

    齐晓雯 33岁 护士

    刘蔓蔓 40岁 公务员

    胡 洋 31岁 教师

    王 翦 42岁 私营业主

    许 丹 25岁 国企员工

    周 航 27岁 创业大学生

    计 鑫 21岁 网络工程专业学生

    安 骞 22岁 网络工程专业学生

    时  间:7月2日

    地  点:园丁花园小广场

    采访记者:刘颖、马贺、杨悦、祖维晨

     美丽“新世界”“定义”朋友圈

    记者:如今,无论年轻人、年长者,还是学生党、上班族,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朋友圈”,晒生活、交朋友、赏美文、观动态……一时间,“朋友圈”吸纳越来越多的“热粉”,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那么,在大家心中,“朋友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谢一航: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朋友们在圈里晒晒见闻,分享感悟,吐吐槽,点点赞,每天如此,朋友圈也成了我生活里的一部分,就像读书、看电视、上网一样。

    栾斌:发布自己的生活情景、关注朋友的生活动态、欣赏圈里的美图美文、分享好友的链接热帖……早上起来看一眼,晚上睡前翻一下,茶余饭后聊一聊,打发时间刷一刷,我觉得“朋友圈”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冯超男:在一项有关朋友圈的调查中显示,目前,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其中29.8%的网友认为朋友圈为生活增添了乐趣,有17%的网友认为朋友圈是一个宣泄情感的平台。不管是积极或消极的发布,还是对朋友圈的点赞与吐槽,都显示出“朋友圈”已渗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万恩:社会属性的人生活在关系当中,离不开关系的影响和互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用朋友圈来维系关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省时、高效又节约成本。并且,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对自己的肯定和被肯定需要一个舞台,朋友圈是目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忍不住的“点赞

    主持人:既然朋友圈已经融入了大家的生活,圈里人也纷纷为朋友圈“点赞”,那么,在“朋友圈”中,你得到了什么?“朋友圈”给你带来了什么?或者说“朋友圈”有哪些值得“点赞”的地方?

    齐晓雯:朋友圈可以迅速拉近感情。以前我和表妹虽然很要好,但也不觉得怎样亲近。互加了微信后,我俩从偶尔聊聊感兴趣的话题,到对人对事毫不避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到现在的无话不说,甚至每天没事都要问上一句:“在哪呢,做什么呢?……”感情增进的速度相当快,虽然拉近朋友关系QQ、人人也能做到,但朋友圈似乎更占天时地利人和。

    冯超男:很多问题有时在百度难以得到确切答案,但在朋友圈,只要你有足够多的朋友,各种难题,各种困扰,甚至各种疑难杂症,似乎都能迎刃而解。上周,我6个月大的儿子发烧38度,媳妇不着急上医院,却立即发朋友圈问咋办,没想到短短几分钟就几十条答复,很多宝妈都建议不用急着跑医院,先物理降温观察观察。

    刘蔓蔓:对我来说,朋友圈就像“灯塔”,在黑暗中指引方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事业都有压力,不经意间在朋友圈看到一些心灵鸡汤的文章,对我启迪不小。“心的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人生要把该放下的放下,让心轻松”等处世道理的帖子,一番领悟之后,心情豁然开朗,遇到的难题也释然了。

    王翦:我经常关注朋友圈里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比如停水、停电通知。同时,圈里朋友经常发些新的交通信息也是我重点关注的,哪里修路、哪里变单行、哪些新的交通法规又上线了,我觉得这些即时发布的信息都很实用,对生活帮助很大。

    王玲:朋友圈里每个养生秘笈的帖子我都会仔细阅读,我觉得这部分内容正好适合我们这些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咱们国家的中医历史悠久,中医历来讲究养生,这些方面的知识很有用。我觉得有用就立即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亲朋好友,尤其是和我同龄的人,我有什么小毛病,他们差不多也会有,在朋友圈里转发这些知识太有必要了。

    栾斌:朋友圈不仅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也引领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不仅通过“朋友圈”开阔思维、解惑人生,更解决了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甚至覆盖了生活、情感、工作等多个领域,就“朋友圈”的这种强大功能而言,很多人都会点赞。

    潘多拉的“盒子”变了味的朋友圈

    记者:朋友圈越来越火,圈子也越来越大,随着朋友圈的快速壮大,很多问题日益凸显,朋友圈也从“美丽新世界”,演变成“潘多拉的盒子”,一时间,人们对朋友圈开始有了喧嚣与质疑。

    胡洋:如今的朋友圈早就“不纯洁”啦!以前只是几个圈内好友聊聊天、晒晒照、逗逗乐、发发牢骚,现在一堆朋友整天刷屏、打广告、弄营销、做代购。一开始还不感冒,可是天天如此谁也受不了,但又不能因此屏蔽了朋友,原本单纯的“朋友圈”变成了如今的“生意圈”,所以觉得“朋友圈”也变了味。

    栾斌:朋友圈带来的烦恼则远不止代购刷屏。我的圈里,每天都会有几个朋友在转同一个帖子,上面写着“为父母转、为孩子转、为属龙属鸡的亲人转……”,只是让大家转还没什么,关键帖子最后还用大字标注着“转发保平安”、“不转怎么样”等诅咒言语。每每看到这样的帖子真是很闹心,不转又觉得心里不舒服,转了又实在是没意思,降低品位,这样的滥帖让朋友圈变得索然无味。

    许丹:最近,朋友圈让我有了一种负担感。“私密感强、气氛轻松”是朋友圈最初广受追捧的原因,以前我的圈子就是这样,寥寥几个同学好友,聊点什么都不拘束。随着圈子的扩大,很多同事和领导也都加了进来,慢慢我的朋友圈开始演变成单位集体的公用平台,一些工作上的分配处理也都利用这个平台发布,下班回家还要继续面对工作,不但没在朋友圈里得到放松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

    周航:如今的朋友圈让我挺纠结。因为生意往来,我和客户互加微信是常事,一来可以拉近关系,二来方便工作交流。久而久之,圈里已有200多位好友。但很多好友都是一面之缘,即便看到名字,也记不起来是谁。平时相互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对话来往,但也许以后还会有合作,所以这些“伪朋友”造成了我的纠结,删也不是,留也不是,总之很鸡肋。

     禁不住的“吐槽

    记者:最近网络上对朋友圈的“吐槽声”可谓来势汹汹、此起彼伏,对于这种现状,大家有何看法?

    赵丽婷:朋友圈里一些做法确实让人无法忍受,吐槽是可以理解的。晒生活是正常的,但过度地晒,真得喷一喷。我一个小学同学太让我无语了,吃碗冷面、吃顿烤肉都要晒,还是一个大男生,图片还配上这样的文字:“某地的冷面太给力了,好想一个人吃10碗。放心,还会来的。”不仅吃饭要晒,看电影、坐轻轨、甚至上厕所都要晒,真是理解不了他的世界。

    计鑫: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吐槽朋友圈的段子,语言犀利诙谐,道出了朋友圈的现状: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欣赏了太多的摄影美图,突然发现不知咋拍了;看到了太多太美的地方,突然感觉这一辈子白活了;知道了太多所谓潜规则,突然发现自己被规则了……微信,只能“”信,不能全信;朋友圈,只能“”圈,不能“”圈。这段话细琢磨说得挺对,人活着都不容易,还是按自己的活法才会快乐自然,简简单单就是幸福。

    安骞:计鑫说的段子吐槽的就是朋友圈里让人心生厌烦的“十大派”:心灵鸡汤派、偏方养生派、广告刷屏派、集赞送礼派、45度嘟嘴自拍派、新晋父母晒娃派、亲友海外代购派、吃吃喝喝晒图派、各种各样显摆派、孤单寂寞文艺派。其实这些“门派”偶尔发发还挺有意思,也挺长知识,但每天的朋友圈都充斥着这些内容,就像心灵鸡汤喝多了也会觉得腻,美图美文看多了也会比较烦,什么事物都要讲究个度。

    冯超男:其实人们吐槽的,不是朋友圈本身,而是朋友圈里变了味的种种现象。而朋友圈变味主要是受微信“负重”加大的影响,由于微信所承载的产品功能发生了变化:从一款社交工具,变成了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交流平台,这导致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保持“单纯”。

    付诚:在朋友圈的发展过程中,有点“声音”是正常的。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它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可见,朋友圈作为新生事物有人点赞,有人吐槽是很正常的现象,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吐槽,这种声音,必然会使朋友圈在今后的发展中更为细化完善。可以说,微信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网络社交平台,而微信朋友圈的进化演变从未停下。

     现实中的“回归”“朋友圈”该不该戒?

    记者:面对如此这般的口诛笔伐、备受争议,大家认为朋友圈该不该戒掉?

    许丹:我认为该戒。我起初加入朋友圈原本是用来打发零碎时间的,现在用在朋友圈上的已经变成了大块时间,而且最近花在朋友圈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心思也都花在了圈上,关注也都放在了圈里,久而久之,忽然有一天好像大彻大悟了,觉得用那么多时间关注的,只不过是个“虚拟的圈子”而已。

    赵丽婷:我觉得不必戒掉朋友圈。把时间分给靠谱的人和事,缩小朋友圈就可以啦。刚才我说有个小学同学整天晒生活,后来我选择屏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我屏蔽他,不代表同学的情谊就不在了,屏蔽的只是他的这种“习惯”而已,但他对生活的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还是可取的,而且他的“习惯”我不喜欢,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喜欢。其实,逃避永远不能称其为办法,当然妥协更不可行,面对问题,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处理方法。

    齐晓雯:但朋友圈里一些朋友是不能用屏蔽来解决的。比如我的圈里有个十几年的好友,起初在圈里大家都很开心,后来她做上了代购,每天持续大量刷屏,还总向我推荐。这样的朋友拉黑不行,屏蔽不好,又忍无可忍,干脆不上朋友圈也罢。其实我不讨厌朋友圈,只是反感它“变了味”的功能。

    冯超男:朋友圈会“变味”,我觉得一个原因在于它被过度开发。其实站在代购的立场上讲,朋友圈的确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营销平台,很多熟人代购不一定怀有“杀熟”的心理,反而是“双赢”的心态。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鉴别好坏的能力,喜欢的多看看,不喜欢的一阅而过,朋友圈里我也只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浏览,其实只要合理运用,朋友圈对我们生活上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谢一航:有些人不喜欢心灵鸡汤、养生保健、代购刷屏、自拍晒娃,从而就完全否定朋友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不可取。我觉得对朋友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我在朋友圈里就学到了很多知识,从空气炸锅要怎么用,到如何培养演讲能力,从食疗养生到人生哲理,很多平时没有关注和想不起来关注,但绝对是有必要关注的知识点都可以在朋友圈里获取,何乐而不为。

    栾斌:随着网络和微信的普及,现代人每天都离不开这两样东西。我认为合理利用朋友圈是一种很好的联络和生活方式,没事或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不错,但不应被朋友圈绑架,有事没事就刷新页面,这样没必要。

    周航:有段时间我对朋友圈上瘾了,每天一看到朋友圈上的“小红点”就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打开看。后来听说有网友得了微信“小红点”强迫症,又看了很多关于低头翻看朋友圈频出致命事故的报道,心里就打怵了。

    主持人:的确,很多人对朋友圈都像周航这样,感觉“上瘾”容易,“脱敏”难,那么,作为心理学专家,万老师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

    万恩:简单说,朋友圈是一种社交工具,微博、QQ都曾一度是人们空闲下来就必看的社交工具,那么现在的朋友圈也是一样。而且移动互联的发展使网络社交更加便利,所以,离不开朋友圈本身不是大问题,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就没有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容易使信息和思维破碎化、同质化,从而造成人们理解和分析问题不系统等等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的不断进步,自媒体将成为未来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朋友圈不必戒掉,但须合理应用。

    正确看待“朋友圈

    主持人:刚刚很多嘉宾提到了要正确看待朋友圈,要合理运用朋友圈,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呢?

    冯超男:很多人每天沉溺于朋友圈,关注虚拟平台上的“圈子”,却忽略了身边最亲近、最爱的人们。朋友圈毕竟是虚拟的,晒一晒就行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才是你真正应该维护的、参与的。回归现实,沟通才能有深度与真度。

    赵丽婷:朋友圈就像一片森林,刚走进这座森林时会觉得很新鲜,很美丽,也很新奇,它吸引着我们不断前行。但慢慢发现,森林中并不都是美好的事物,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己。所以我对朋友圈的态度就是,不要盲目崇拜,更不用望而却步,平时少发微信,多晒太阳;少看微信,多看好书;少上微信,多做运动;少聊微信,多和朋友见面。

    栾斌:社会的人,注定生活在一个圈内。如果我们剥离微信“朋友圈”这个概念和形式,就实质内容来说,每个人都脱离不了朋友形成的“”,这也是我们离不开朋友圈的真正原因。既然离不开,那我们就要正确面对。虽然目前的朋友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在,但随着其自身的发展成熟,当个人兴趣和社会关系得到较为精准的细化后,微信朋友圈必然会回归平等交流的最初本质。

    万恩:休闲、娱乐、交友、交流,甚至销售、宣传都是对朋友圈这个平台的合理运用和功能开发,所以说“朋友圈”是一个开放的圈,它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甄别真假、冷静理性。

    付诚:朋友圈是中性的,没有很强的倾向性,也无好坏之分。它的价值取向及走向与人们对它的需求密切相关。选择什么样的圈子,取决于你需要什么样的圈子。在人们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人占主导地位,朋友圈具有可操作性,因而人们在使用朋友圈的同时,首先要明确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圈,然后再进行操作和选择,这样的朋友圈会更纯粹一些。

    主持人:“朋友圈”只是一个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是现实的补充和延伸,但它永远替代不了真正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