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校开启“兽营”模式 源于美国西点军校

09.12.2014  11:14

中国军校开启“兽营”模式

“兽营”,这个源于美国西点军校,用来形容训练艰苦和残酷程度的概念,将同样适用于中国军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黎云特约撰稿刘逢安匡大镇/江西南昌报道

往年这个时节,中国军队的训练已接近尾声,开始陆续回营准备年终总结。2014年,立冬已过,中国军队的实战化训练却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11月1日至21日,解放军总参谋部在江西南昌举办了全军首次陆军军校学员战斗基础技能集训考核。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陆军军官学院、军械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等陆军院校的220名男女学员,编组成20个战斗班,在这里经受了严酷的战斗考验。

这种被称为“战斗基础技能训练”的训练模式,大量借鉴了外军先进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式,实现了智能、技能和体能的高度融合,重在提升以班为单位的团队战斗能力,难度强度接近人体极限。

此后,中国陆军的各所军校将逐步推广这种训练模式,使之成为未来指挥军官必过的一个关口。“兽营”,这个源于美国西点军校,用来形容训练艰苦和残酷程度的概念,将同样适用于中国军校。

要让年轻人感觉到饥饿与疲劳

早上六点即起,午夜才睡,中午无休。不仅如此,新学员还得提前起床,为老学员熨烫军装,擦亮军靴。

这不是中国军校,这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的作息时间表。与之相伴的,还有高强度的学习与训练,饥饿与疲劳,是一种常态。曾经访问西点军校的解放军总参军训部处长刘立峰,对这张苛刻的时间表印象深刻。“与他们相比,我们军校的训练强度还不够。”

2013年11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要求军事院校面向战场、面向部队,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总参谋长房峰辉也多次提出,军事院校要向部队靠拢。

2014年3月,总参军训部按照实战化训练的总体要求,组织四所军校进行了集训试点。此前,总部还组织力量,翻译整理了外军军校训练书籍资料,解放军理工大学也曾三次组队赴美国西点军校参加桑赫斯特竞赛。

“战斗基础技能”被作为陆军军校训练改革的切入点。所谓“战斗基础技能”训练,即融合体能、智能和技能训练,形成连贯的、更贴近实战环境的训练过程。

比如,战场救护,以前只是教会学员如何做人工呼吸、三角巾包扎止血。现在要学会发现和判别伤情,战场急救,还要组装和使用无线电台呼叫直升机救援,寻找和开辟机降点,引导直升机降落,后送伤员。

而“战场救护”课目还只是“战斗基础技能”的一个片段,负重行军、克服障碍、野战生存、定向越野、多姿势投弹、轻武器射击……20多个课目甚至更多,才形成其全部内容。

南昌陆军学院政委李弘分析说,以前独立的课目被贯通,长途越野行军后要通过障碍场,筋疲力尽之后要射击,手都抬不起来还要投弹。“作战就是这样,敌人不会在你屏住呼吸准备射击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

体能孱弱不能拿人种当借口

信息工程大学女学员柏婷,在军校生活的第四年,才第一次感受到如此浓烈的战场氛围。她和八名男学员编入一个战斗班,合力完成所有的训练项目。

男生和女生的训练内容完全相同。最高的障碍高达13米,柏婷必须翻越过去。两天考核,行军总里程约47公里,柏婷跟男学员一样负重27.5公斤。规则还特别要求,一个弹匣都不允许别人帮忙拿。

“战争不可能因为你是女人就降低标准。”刘立峰说,要搞实战化训练,首先要转变观念,统一标准。

也有人说标准太高,难度太大,这样的训练标准欧美人可以,亚洲人就很困难。“在美国,有很多身材瘦小的亚洲裔、非洲裔的年轻人加入军队,他们同样能够适应美军的训练强度和难度。”刘立峰说。

按照战斗要求,战斗基础技能集训考核给学员开出了一张长长的装备装具清单,参训学员每人携带的武器装备有41件(套),每个班还要携带班用电台、战场急救包。学员班要在攀越高墙、三公里奔袭后,完成指定的射击任务。仅从身体素质来讲,显然不是天天坐在教室里学高数和英语就能完成的。

在战斗基础技能训练中,体能被高度强调。在中国军校长期以来重文化学习、轻体能训练的传统下,体能训练到底有多重要,各个军校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南昌陆军学院是全军对体能训练常抓不懈的院校之一,近几年又提出了“严于部队、高于对手”的训练标准,每周一次8000米战斗体能训练,每月一次20公里高强度训练,每季度一次50公里超强度训练。

而在一些承担着科研任务和培养技术军官的综合性军校里,体能训练和文化课学习矛盾突出。还有人觉得上军校是来读大学,不是来当兵的。

刘立峰仍以西点军校为例说:为了加强体能训练,西点军校把寒假和暑假缩短至各一周,把挤出来的时间用于强化体能。而平时每天都保持两小时以上的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