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延边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17.07.2015  19:29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盛夏之夜,漫步于吉林延吉市布尔哈通河岸的青年广场,每天都能听到朝鲜族、汉族等各族群众愉快的歌舞声。 

   走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城镇村屯,处处能感受到这种“延边味”的幸福感。“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民族地区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怎么如期实现小康?记者近日来到延边——唯一一个连续5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寻找金达莱幸福绽放的秘密。 

   瞅准发展机遇扩大开放,像强壮自己的肌体一样强壮民族地区经济 

   延边,祖国的东北角,东北亚的地理几何中心。站在图们江畔一眼望去,中、俄、朝三国边境风光尽收眼底。 

   曾经,延边面临着与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相似的问题:一穷二白、工业家底弱。怎么利用好民族地区的资源与区位特点,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延边人瞅准发展机遇,把目光投向世界,扩大开放,着手打造东北亚外贸高地。 

   1992年,珲春市列入全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2009年,延边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前沿;2012年以来,珲春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际合作示范区,延吉市被纳入全国重点开发开放沿边城市。今年,和龙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 

   如今,延边州已开通9个对朝口岸、2个对俄口岸和1个国际空港。并通过借俄、朝港口出海,开辟了至周边国家和城市的陆海联运航线、至我国东南沿海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通道。延边作为中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枢纽地位正日益形成。 

   天南海北的客商、货物纷至沓来。 

   穿梭在珲春中俄公路口岸的旅游大巴,在旺季每天运送旅客3000余人次;产自日本海的帝王蟹从珲春起运,8个多小时即可摆上广州食客的餐桌;从俄罗斯、朝鲜进口的海鲜,在珲春加工再出口,就成了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畅销食材…… 

   来自俄罗斯的阿丽雅在中俄边境做了10多年导游,“现在我平均每个月4次带旅行团往返中国,通过口岸来中国旅游越来越方便了。”阿丽雅说。 

   入驻的中外企业也越来越多。“我从烟台转战珲春,俄朝海域水产品质量上乘、运距短,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珲春兴阳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魁政说。 

   今年1—5月份,延边州口岸进出口货物92.8万吨,同比增长18.51%;出入境人员48.7万人次,同比增长12.37%。“国家刚刚实施了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互联互通规划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延边州将迎来开发开放的最佳机遇期,前途不可限量。”延边州开发办副主任杨军臣说。 

   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像守护自己的呼吸一样守护民生幸福 

   受益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等诸多扶持政策的叠加效应,延边近年来已成为一个政策高地。如何充分将政策红利挖掘、释放出来,延边人在不断探索。 

   长期以来,由于靠土地收入低,延边不少农村的朝鲜族青年远赴韩国打工,汉族青壮年进城务工,村庄普遍出现 “劳力荒”“空心化”。农民收入怎么提高? 

   延边的办法是,通过政策带动,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农场、家庭农场,提高机械化水平,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近年来,延边逐步加快发展边境地区特色资源产业,提升人参、延边黄牛、有机大米等特色产品产业化程度,实现农民稳步增收。 

   图们市凉水镇河西村的年轻人高原,便是被政策吸引回村的大学生。近几年,河西村利用兴边富民专项补助资金330万元,吸引带动其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300万元,为家家户户免费建起了塑料大棚,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连片集中草莓、香瓜生产基地。 

   受此吸引,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的高原选择回到村里,一口气承包了12个大棚,如今年收入已达十几万元。“只要政策给力,踏实肯干,在农村一样可以大有作为。”高原说。 

   位于长白山下的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整合兴边富民资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资金,并吸引其他资金共计1.2亿元,打造出AAA级现代农村田园旅游村寨。 

   目前,全州专业农场已达1137家,家庭农场8108家,种植大户3054家,规模经营面积达23万公顷,占全州耕地面积的60.2%,几年来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66.2%提升至超过70%。全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416元,增加到2014年的9180元。 

   选好带头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历史上,延边各族群众用鲜血和奋斗凝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创造了美好生活。如今,这份团结又多了一份制度保障。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对此,和龙市东城镇太兴村党支部书记尹玉女有着切身体会。 

   以前,太兴村全部是朝鲜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与生活风俗了解甚少。近几年,外省、外地的汉族、满族人口逐渐流入到村里租地耕种,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面对新情况,尹玉女备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她立即召集村两委班子一起制定民族政策宣传制度,定期邀请镇里工作人员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国情和有关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知识,及时调解群众的感情纠纷、土地纠纷;还经常把大伙聚集起来包饺子、做打糕,村民感情渐渐融洽起来,生产上也开始互帮互助。 

   “汉族年轻人对新技术、新政策吸收快,为朝鲜族老人提供了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朝鲜族老人对向汉族传授种田经验也很热心。”尹玉女说。如今,村里精神风貌大大改观,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收入已近万元。 

   尹玉女是延边州培养和选拔的“三个特别”少数民族干部代表之一。近年来,延边州委、州政府对朝鲜族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培养、优先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这些懂政策、了解民情的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挥“带头羊”作用。目前,朝鲜族干部占延边州干部总数的39.5%,县级以上朝鲜族领导干部占本职级干部的43.5%,都高于全州朝鲜族36.3%的人口比例。 

   “民族地区的团结一旦出现问题,发展进步必然受到影响。我们要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延边州州委书记张安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