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娃娃遇到幼儿园:得让我喜欢 我才愿意天天去

06.09.2015  15:03

又是一年“入园季”,如何帮助幼儿度过这个焦虑期,再次成为家长、幼儿园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游戏化推广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关注儿童立场,满足幼儿需求。因此,解决幼儿入园的问题,应该从此着手。在保持常规做法的同时,探寻接近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适合幼儿需求的活动,缓解幼儿焦虑情绪,顺利入园。

 

幼儿入园,从成人的角度,是幼儿接触社会,培养社会性品质的必经阶段;站在幼儿的立场看,是即将离开熟悉温馨的家,走进另一个“新家”,存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情感和归属是首要,其次是社交和自我实现。

 

动员家长先“断奶

 

当我们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幼儿身上时,往往会忽略事情发生给自身带来的情感冲击以及未知的情绪表现。总结历年入学季中的种种现象,我们发现,幼儿入园之后的哭闹,会给家长带来不安,踱步、停留在班级门口,迟迟不肯离去,甚至焦虑、愤怒。多数是女性家长的不舍和“妥协”,也有小部分的男性家长。鉴于以上情况,在入学之前的动员大会,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剖析,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幼儿第一次入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比自身行为,进行现场问答。作为社会人,接触家庭以外的环境必须要经历,任何人的成长都是如此。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比如“爸爸、妈妈去单位上班,宝宝去幼儿园上班,下了班我们才能见面”。幼儿回到家,要用积极的情绪与之交流,幼儿园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你有哪些好朋友,可以让他们来家里做客等等。一定不能用消极的情绪,比如“有没有人欺负你”“今天有没有哭”,更要杜绝用物质刺激来哄孩子入园“明天不哭,给你买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的行为、情绪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入园焦虑,家长也需要“断奶”。

 

走好第一步从家访开始

 

面对即将进入的“新家”,教师一定要提前拜访幼儿家庭,与幼儿有个初步的接触。教师不仅从个人形象上进行设计,穿色彩温和的休闲、运动服饰,还要针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做一个详细记录。例如,心理方面,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爱好、习惯、强项等;身体方面,对什么食物过敏,能不能独立进餐等。

 

幼儿对老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学会抓住契机,与幼儿第一次亲密接触,采用一些互动的小游戏、约定小秘密等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感觉到好玩,还想见到自己。例如,在一次家访中,我发现可可很喜欢恐龙,但是家里有关恐龙的书不多。于是,我就告诉他,幼儿园有关的恐龙书好多,你想看的话,就快点来幼儿园,我等着你。

 

隔代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大多数家庭都是老人接送。因此,在家访的过程中,长辈有必要在场,听一听老师介绍幼儿园的生活,尤其强调一些细节:幼儿衣服要宽松、舒服,容易穿脱;不要在幼儿身上佩戴装饰,以免发生危险;准备两套更换的衣服等。

 

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情况,我们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在微信上进行问卷调查。从幼儿喜欢的玩具类型,是否能独立进餐、如厕,有无午睡习惯,家长对教师行为的期望等层面,进行综合分析,以大数据的方式,来了解和跟踪幼儿,调整教师行为,促进幼儿发展。

 

半日体验活动开启“新家”模式

 

幼儿入园的不适应,主要是对新环境的陌生,缺乏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同,才能克服。因此,在入园之前,我们会有半天的体验活动。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就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受到尊重。大手牵小手走在通往教室的“花路”(花盆在两侧,中间是一条路)上,踏上幼儿人生重要的旅程。

 

幼儿与家长一同走进“新家”,熟悉老师、活动室、盥洗室、午睡室、多功能教室等环境,在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与幼儿交流,做好铺垫。比如“这张小床是你的,真是舒服啊。”“爸爸、妈妈去上班,你就在这里做游戏,一定记得回家表演给我们看。”“这里有好多人,你一定会有好多好朋友。

 

在各个环节的设置中,我们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在时间和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比如操节活动,延长20至30分钟,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动起来,请家长轮流站在中间,一起带动大家,还增加了握手、拥抱,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这样,幼儿既熟悉了环境,有了互动与交流,还充分体验幼儿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