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城市”的长春实践

27.08.2017  07:55

  2016年12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省长春市第九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更多长春人的脸上。

  就在当月,长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六个目标”,实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功能完善、生态一流”为其中的五个目标,最终目标是“人民幸福”。

  改善民生福祉、建设幸福长春,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已成为长春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城市建设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路一桥都关系着老百姓的安居乐业。那么,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时,对此进行了诠释和解读。

  记者:近年来,长春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历史遗留问题,祛除“城市病”,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做法。

  王君正:建设幸福长春,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城市建设的变化,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地体验到。

  近几年,长春市聚焦群众关切,集中精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围绕旧城改造提升和加快新区建设,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采取坚决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着力“治污、治堵、治乱、治粗”,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围绕“治污”,组织实施了百里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作为全省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围绕系统解决水污染问题,按照“污水治理、雨水利用、尾水净化、客水引进、中水回用”的水系治理思路,持续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

  在截污方面,完成了伊通河主河道清淤及旧管道拆除,南部新城污水1号线全部完工,南部新城污水2号线进入收尾阶段,全线28个污水吐口全部完成治理。在治污方面,完成了串湖污水处理厂、北郊污水处理厂建设。东南、天嘉、北海、北十条4座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英俊、西郊、双阳等7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进行提标改造。全面开展黑臭水体治理,10个水系和3个独立水体治理工程已全部开工。

  南溪湿地公园防洪、景观、市政等工程进展顺利,今年国庆节前将正式对外开放。

  总之,我们有决心解决好伊通河流域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真正把伊通河建设成为长春市安全的“生命线”、绿色宜居的“生态轴”、美丽长春的“景观带”、产业升级的“动力源”。

  ——围绕“治堵”,组织实施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打通重要通道。重点在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一批快速路如亚泰大街南延长线三环路节点、亚泰大街与南四环路立交桥、长吉互通立交桥、吉林大路东延长线、解放物流专用高架桥建成通车。

  改善路网结构。采取“打通断头路、拓宽卡脖路、改造渠化路、疏通小外环”方式,3年改造交通堵点33处。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地铁1号线一期已于今年6月30日实现全线载客运营。地铁2号线、北湖线、轻轨3号线延伸线正在按时序施工。已着手启动如下项目:地铁5、6、7号线,快轨机场线、双阳线和3号线南延、4号线西延、2号线东延工程,保证形成全市轨道交通网。

  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快速路桥下共规划建设停车场105个、规划泊车位2618个。清理私设地桩、地锁、隔离墩18万个,施划公共停车泊位近34万个,大大缓解了全市交通拥堵状况,规范了交通秩序,强化了市民的文明意识。

  ——围绕“治乱”,组织实施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布局,解决“马路拉链”问题。已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7.6公里。

  ——围绕“治粗”,组织实施了路面修复工程。结合旧城改造管线落地、道路挖掘、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科学制订路面维护计划,有序推进路面维护工程。3年来,大(中)修道路319条,精细化改造街路26条,小修街路2284条,改造巷道2739条。

  记者:在今年2月召开的“2017年建设幸福长春”大会上,您曾经强调“要真正做到人民至上”,并多次把“本地人自豪、外地人羡慕”作为评价一座城市幸福指数的标准。长春市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充分体现这一工作理念的?

  王君正:长期以来,我们在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进一步明确民生工作的努力方向,坚持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不断提升民生工作水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指南针”,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旧城改造。2016年以来,我市启动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提升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综合改造316个老旧片区、600多条街路和20个商圈。2016年,完成了260条街路、6个精品商圈、155个老旧片区的综合改造。2017年,本着突出民生、突出功能的原则,实施了10个方面的改造工程。截至7月末,在今年旧城改造工程528个标段中,已开工481个,开工率达91%。

  ——保障房建设。在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4亿余元,购买、建设保障房小区37个,共6.4万套、337.54万平方米。全市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家庭达7.1万户。公租房惠民力度大,分配入住率达到了100%。对低收入家庭,按照公租房租金的50%收取租金,使这些最困难群体切实体会到了政府的温暖。

  ——棚户区改造。从2015年至今,我市拆除棚户区2.6万户、160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改造棚户区42777套、289万平方米,可释放土地1300万平方米,每年将要完成8500套左右。

  ——整治违法建筑。2016年,长春拆除违法建筑达136万平方米,是过去5年之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将对违法建筑保持高压态势,还长春一个疏朗大气的城市形象,还人民群众一个纯净和谐的生活空间。

  记者: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进程中,长春市是如何坚持改革创新、拓宽思路、全力破解城市建设管理的各类重大瓶颈问题的?

  王君正:一个城市的发展有没有活力,关键要看能否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解决好城建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现在看,土地指标难、资金筹措难、征地拆迁难等,依然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考量着执政者的智慧,要集全市之力加以破解。

  ——着力破解“钱从哪里筹”的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问题是关键。长春市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不动摇,通过“向上争、市场融、银行贷、向外借、自己筹”,多措并举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本,加快推进PPP模式实施,深入探索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全力以赴确保建设资金足额按时到位。

  ——着力破解“地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央强调,城市建设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建设用地。长春市着力探索以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土地开发、以土地开发解决建设用地的新路子,做到“用好已批地、清理未用地、盘活闲置地、开发后背地”,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向高度要发展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向深度要发展空间。

  ——着力破解“征拆怎么推”的问题。现在城市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征拆。我市不断增强紧迫意识、强化法治理念、加大推进力度,深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补偿标准滞后、奖励政策弱化、责任认定不清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统筹协调中石油、部队、铁路等单位,同时继续加大对抢栽抢建、恶意骗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解决制约施工的难点问题。

  ——着力破解“人往哪里走”的问题。建好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让城市中的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市把解决好人的问题作为核心,特别是要突出解决好被征地群众的补偿和安置问题,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对于确实有特殊困难的被征拆群众,给予适当的特殊照顾,确保每一个被征拆群众都能依法得到合理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