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2017年的粮食到底该咋种?

03.03.2017  20:14

      随着我国取消已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延边州和其他地区一样,玉米价格应声下跌,许多农民遭遇“卖粮难”。当前,正值备春耕生产时节,粮价“跳水”,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热情。面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2017年的粮食到底该咋种?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粮价走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鼓励农民种粮,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政策,但粮食价格仍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问题。

      2月10日,记者到敦化市翰章乡长河村采访,遇到村民杨秀英、陆君正在商量2公顷山坡地承包事宜。种粮大户陆君经过再三考虑,放弃了承包的想法。陆君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承包1公顷旱田,除去土地承包费、人工、种子、化肥等费用,每公顷土地至少收入6000元。按照去年玉米每公斤1元钱价格计算,再加上种粮补贴,也能保本。如今,玉米每公斤价格低到8角钱,甚至1.5公斤1元钱。这种粮价,种地只会赔钱。

      准备将土地外包的杨秀英有着自己的打算:虽然自己和爱人常年在外打工,但前些年玉米价格一直不错,加上家里有现成的农机具,土地一直没舍得外包。种植玉米省工省力又省心,种完后只要打上封闭除草剂,等到秋天收割就行,不像种植其他作物在管理上费工时。216年以来,玉米价格一路下跌,杨秀英一直在观望等待价格回升,可直到现在玉米价也没有回升的迹象。收储的玉米经虫蛀鼠咬损失不少,又担心天气转暖后粮食霉变,最后以每公斤0.84元的价格出售。“这块地是山坡地只能种玉米,种别的粮食产量低。现在粮价这么低,217年说啥也不种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杨秀英这样对种地失去信心的农民不在少数。

      规模经营,农场面临冰火两重天

      一家一户分散种粮的农民觉得种地不合算,大中型专业种植农场的经营户也面临着相同的境况。

      延吉市朝阳川镇光石成美专业综合农场2016年种植玉米198公顷,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记者在该农场看到,标准规范的储粮仓成行成列,金灿灿的玉米盛满粮仓。“现在价格太低,不能卖。”农场负责人元成日告诉记者,春节前,每公斤1元时,他卖掉了一部分玉米,想等价格上涨时再卖掉剩下的玉米,可现在的价格越来越低。

      “现在粮价走低,土地承包价格也跟着下调,这是农场扩张的好时机。”元成日说,现在该农场正在和农户谈承包地价格调整事宜,已从原来每公顷6000元下调到2000元以下,甚至有的地块村民不要承包费。在这种情况下,农场扩大经营规模,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再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提高产量,种粮还是有利可图的。为适应市场需求,该农场现正在研究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改种大豆或小麦。春节前,他们派人到内蒙古学习小麦种植技术,今年准备试种20公顷,如果可行将扩大种植面积。目前,该农场已同面粉加工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

      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也为延边州粮食收购企业带来了冲击。

      2月16日,记者来到以玉米收购为主的延吉市朝阳川镇吉利专业综合农场采访。提及目前粮食收购企业的经营境况,农场负责人郭炳柱一脸无奈:自己几乎每天都要走乡串村收购玉米,玉米价格从元旦前的每公斤1.04元开始,一周一降价,让他措手不及。为了止损,他不得不敞开收购,以平衡之前的购进价差。可粮价越低,农民惜售的心理就越严重。郭炳柱慨叹道:“连续仨月粮价走低,头一次遇到‘倒春寒’,农民收入降低,收粮企业也遭受损失。

      波澜不惊,粮食加工企业稳坐钓鱼台

      按照常理推断,粮食走低,对粮食深加工企业来说,应该是一大利好,这意味着成本大幅下降,利润空间增大。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玉米价格下调对玉米加工企业来说,影响甚微。

      敦化市敖东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调料、包装材料和玉米营养面加工为主的企业,年加工玉米1万吨,生产玉米营养面7830万袋(碗)。据企业负责人于洋介绍,玉米市场价格走低对玉米加工企业并无影响。该企业加工的是绿色有机玉米食品,在大石头镇有自己的绿色有机玉米种植基地,即使加工原料不足,也不会从本地市场购买普通玉米,而是从外地购进有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玉米,当地市场粮食价格的涨落对企业影响不大。

      敦化市长有煎饼加工厂是州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有职工近百人,每年加工60万公斤粮食,生产的特色煎饼远销韩国、美国。厂长陈长有告诉记者,他们从市场上收购的玉米碴子,价格并未因玉米价格下降而下降。

      积极应对,及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粮食作为战略资源,不仅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稳定,而且直接关系国家安全。那么,粮价缘何持续走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5年,我国玉米产量出现明显的阶段性过剩特征。从2007年起,国家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虽然去年的临储价格下调,但国内外玉米每吨价差仍超过600多元。随着玉米库存的不断增加,安全储粮压力也不断增大,库存高企和财政负担加剧,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突出,既不利于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平稳运行,也不利于农民持续增收。因此,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如何顺应时势做出应对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粮食市场化收购不等于政府“大撒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全面落实好补贴资金,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在组织引导、产业扶持等方面发挥作为。广大农民朋友要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在种植品种上做到随行就市,适当扩大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利益。

      延边州粮食局局长辛文告诉记者,针对当前延边州农民遇到的卖粮难题,州及各县市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通过成立粮食收购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宣传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市场信息,为卖粮农民和收粮企业提供服务,积极鼓励引导各种所有制主体参与收购,开展代储、代收等产销衔接业务,拓展销售渠道,做到边收购,边销售,把死库容变成活库容,缓解收储矛盾。通过开展“粮食银行”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开展银企对接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收购资金难问题,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存粮、有人买粮、有人卖粮。

      延边州政协副主席、州农委主任李忠文告诉记者,为积极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延边州将大力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粮食作物、园艺特产均衡发展。2017年,全州计划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6万公顷。通过推进耕地轮作试点工作,用好用足国家“米改豆”轮作试点补助政策,引导农户实施杂粮杂豆、苏子、马铃薯等作物多元化种植,有效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充分挖掘水利设施潜力,积极引导农民把符合条件的旱田改成水田,促进延边大米产业发展。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打造生态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发展青贮玉米和饲草作物,以养定种,把“粮仓”变成“肉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