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良好开局

09.12.2014  14:36

  按照省委改革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省农委牵头负责的14项和配合完成的8项改革重点任务,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了新的突破。

   扩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全省上下重视程度高,保障力度大,整体运行稳,推进效果实。全省共启动919个省级试点村,试点面积达到847.7万亩。调查摸底、梳理问题全部完成,清查实测、内业编辑等工作绝大多数地方接近尾声,进入公示确认阶段。梅河口、公主岭两市整体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试点。 紧紧抓住确权机遇,努力克服多重困难,前期准备基本就绪。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延边、公主岭、梅河口“一州两市”开展颁发“两证”试点,“两证”管理办法和抵押担保贷款办法近期出台,与省农行合作开展经营权证质押贷款,省农行已出台专门办法,年底前那里的农民就能用上这笔钱。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率先在延边地区开展试点,现已发放贷款49笔1649万元。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全省实施方案和经营权证明办理流程与抵押登记流程,近期下发各地。将试点地区从延边扩大到全省28个产粮大县和人参产销大县,覆盖全省9个市(州)、36个县(市、区)。目前,配合省农行向国家总行申报扩大试点。

   启动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 由点扩面、先易后难,整合项目、综合治理,启动综合保护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两个试点片,建设8个重点项目,投资30888万元。目前,省农委承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和土壤有机质提升2个项目建设明显快于预期,由其他部门承担的另外6个项目也在深入推进。

   农机购置补贴方式创新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资金安排上突出“三个围绕”,就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产粮大县、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玉米水稻生产薄弱环节。在具体操作上突出“三个创新”,就是调整补贴资金兑付方式,改“差价购机、省级集中结算”为“自主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缩小补贴种类和品目,补贴品目由上年的52个减少到35个;补贴工作的实施主体,由部门为主改为以地方政府为主。今年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亿元,同比增长20%,资金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目前,全省农民补贴购置大中型农机具69300台(套)。

   智慧农业信息化服务创新取得重要突破 。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做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等网络平台,建立起包括语音、短信、农网、广电、电商等应用系统,推动惠农信息“进村入户”,信息惠农的能力和水平加速提升,成为全国同行业的突出亮点。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化服务方式创新迈出重要步伐,通过加快建设相关数据库和专家咨询系统,开发手机链接应用软件,实现农民在自家田地拨打手机完成地块定位、自动回复短信、获得施肥指导,配套建立智能型连锁配肥站,农民足不出户就能用上适宜自家土地的肥料。这个系统今年已在13个县市开通,很快就能覆盖全省,预计仅此一项,全省每年可增产粮食10亿斤以上,农民节本增效12亿元,每年少投入肥料6万吨。

   支农资金使用方式酝酿重大创新 。抓住国家出台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意见的契机,省农委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准备设立“吉林省农业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注入吸引带动社会资金跟进,建立财政性资金“投入~回收~再投入”的循环使用管理模式,释放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和滚动放大效应,创新财政资金支农方式,有效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与此同时,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发展规模经营;依托三资管理系统构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创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机制;发展多种类型合作社;开展合作社内部信用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推广;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建设;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改革;等等,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