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村庄为啥这样干净——集安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做法的启示

27.05.2015  10:33

      新闻背景

      2014年11月5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改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省全面完成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改善等六大工程建设任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面达标,全省农村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环卫队伍整齐、管理规范长效、环境清洁生态的目标。

      今年中央和省委又明确提出了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新农村要全面发展、各美其美,要求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工作。

      数字阅读

      2014年全省投入新农村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达到3.6亿元,其中用于农村保洁的经费2.1亿元,包括县级财政投入5788万元,乡镇财政投入5650万元,村集体投入7369万元,农民出资2232万元。

      目前全省乡镇配备保洁人员5360名,村屯配备保洁人员24267名,平均每个乡镇有保洁人员8名,每个行政村配备保洁人员2.6名。全省配备垃圾转运车辆11520台,人力垃圾转运车19953台。已建立起垃圾处理厂和垃圾临时堆放场9096个,村屯设立垃圾临时收集池28010个,建立垃圾转运站1715个,设立垃圾箱88946个。

      真是好山好水好干净!

      到过集安的人,都会赞一声“真干净”!难得的是,不仅城里干净,这里的农村也如此干净。

      5月中旬,记者在集安农村采访,不见“垃圾围村”和“脏乱差”,只见青山绿水间一派秀美整洁的田园风光。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全国性的难题,集安的一些做法给人深刻印象和诸多启示。

      启示一

      重在管护,有“硬件”也得有“软件

      “光有‘硬件’不行,‘软件’必须也得跟上。”见到记者时,头道镇党委书记李焕刚刚从机关干部劳动现场下来,他这样总结自己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思路。

      镇里正在搞春季环境卫生整治的“百日会战”,机关干部全员上街劳动,清沟扫街,移花种草,十分热闹。穿过镇区的一条水沟清清亮亮,看不见任何杂物,在两边绿树鲜花映衬下给小镇添了不少韵味儿。

      “农村的水沟能这样清亮干净不容易!”沿街一位商铺老板颇为自豪。

      这条水沟见证了头道镇整治环境卫生思路的变化。

      头道镇矿产资源丰富,是集安市的财政强镇。前几年头道镇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几年下来钱没少投,柏油路和人行步道修起来了,临街院墙粉刷了,水沟修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硬件”实打实地“”了起来。

      “硬件”有了,但“杂乱差”依旧,老百姓的垃圾照样乱丢乱放,镇里投资用水泥砌起来的水沟成了垃圾中转站。

      “必须得有人管、有人干。”李焕刚说的“软件”就是“管护”。

      头道镇的做法就是实行“村级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制度”。各村按居民户数划分若干管理区,规划建设每个区的生活垃圾中转箱、生产垃圾和建筑垃圾投放点、柴草统一堆放点,并确定统一的垃圾填埋点。各个管理区域也是责任区域、考核区域,村“三委”主要负责人、村委会成

      员、治安员、计生员包保责任区,垃圾定期清理,垃圾中转箱定期保洁。镇里每月检查,年终评比,对包保人有详细的奖励和处罚制度。

      那么具体清扫垃圾的活儿谁来干呢?头道镇规定:能够定期清理的垃圾中转箱,镇里按照每平方米每月补助5元标准对村委会财政补贴,每个中转箱最高补助10平方米。镇里的这一部分补助再加上村里自筹一部分,基本上就够各村聘请保洁员了。

      头道镇18个村,现在每个村都有1至3名保洁员,所有居住区都有专人包保。“网格化管理制度”不再是一纸空文。

      目前,集安各个乡镇村屯专门保洁队伍基本都配置整齐,“网格化管理”等办法也逐渐推广开来。有人管、有人干,“”“”结合,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见到了实效。

      启示二

      重点突破,全力破解“垃圾围村

      “垃圾围村”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难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去年11月19日,住建部全面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

      治理行动,要求利用5年时间,对全国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垃圾围村”危害严重,深深地困扰农村发展,影响农村形象,影响农民生活的幸福度。

      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就必须迎难而上。

      在头道镇苇沙河村,村路上干干净净,看不见乱跑的畜禽,路边没有乱堆乱放的杂物,隔个几十米就整整齐齐摆放着一个垃圾箱。

      从吉林司法警官学校回家探亲的学生马博文对村里的环境卫生表示满意:“还行,挺干

      净。”

      村里的副支书张士财介绍:苇沙河村干净就干净在垃圾处理得好,村里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项目资金“武装”自己,光垃圾中转箱就有50个,有1辆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还聘请了1个专门的保洁员。

      现在苇沙河村有了自己专门的垃圾处理点,垃圾日清扫日运走,在村头、田边、路边再也看不见垃圾成堆的现象了。

      集安各个乡镇,都把垃圾处理当做环境卫生整治重点。在保洁队伍建立,垃圾中转、运输、处理设备购置、维护方面,舍得投入,一般村级保洁员年工资都在5000元-10000元左右。

      一些财政实力雄厚的村镇各种垃圾中转、运输、处理设备都购置齐全,“武装到家”。清河镇去年财政拿出40万元购置专用挤压式垃圾清运车1台、专用残余垃圾收集清运车1台、专用高压清洁车1台。大路镇去年投资80万元,建起了全镇垃圾堆肥场和垃圾分拣房。

      “垃圾围村”现象成因复杂,其中农民的不文明习惯是重要因素。随意焚烧秸秆、随意堆放柴草、随意堆放粪堆、随意乱扔垃圾,这些不文明习惯日积月累,很难一时改掉。

      对此,集安市农牧局副局长栾春海认为,必须一手抓管理,

      一手抓引导。

      没有农民的自觉参与,农村环境卫生不可能得到真正好转。现在,集安一方面全面落实对农户实行“五包”、“八不准”管理,同时坚持做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工作,研究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引导农民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习惯。

      “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有人这样总结。

      启示三

      重视“长效”,探索引入 城市管理机制       

      前治后乱、边治边乱。运动式的环境卫生整治做法必然难以带来真正的干净。

      在一些地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已经出现“三易三难”现象:基础设施建设起来容易,后续管护起来难;垃圾突击清理容易,实现长期保洁难;领导一时重视容易,做到常抓不懈难。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呢?

      集安市一些乡镇大胆探索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引入乡下,试水“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大路镇抽调公安、镇建、土地、武装相关人员,聘请人大代表共15人,成立城镇监督管理大队,对镇容镇貌、环境卫生、业户和商贩违法占道经营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

      头道镇成立了“城管办公室”,抽调专人管理保洁、集市、车辆等工作。

      清河镇成立“公用事业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6人从事镇区综合管理,聘用13人从事镇区环境保洁。

      “清河的清雪模式都是按照市区进行的,市区咋整清河咋整。”清河镇镇长史俊琦介绍,清河镇是著名的山参交易集散地,商贸业发达客流多,随着镇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引进城市管理体制将快速提升环境卫生管理能力,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管理。

      哪来钱?谁来干?怎么管?面对环境卫生整治的“三难”,现在集安各地正加快实践,研究资金投入、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建立管护经费保障制度等课题。

      从“垃圾围村”到美丽乡村,集安的路越走越“”。

      近年来吉林省以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人居环境取得了显著改善。

      作为全国性的难题,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问题需要社会群策群力共同破解。近年来我省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的做法,相信集安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做法也将给我们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