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合理布局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空心化”

06.03.2017  10:32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认为,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服务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全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等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秦和表示,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大量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到城镇学校就读,在导致城镇学校“拥挤”(集中体现为大班额问题)的同时,许多乡村学校的在校生迅速递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空校”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

      秦和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空心化”不仅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还造成农村学生上学极大不便,加重农民的教育负担,给城镇教育资源供给带来压力。从长远的影响来看,将逐步导致大量人口迁出乡村,导致乡村整体的凋敝。

      破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空心化”难题,不能就教育看教育,要立足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将乡村教育置于乡村建设的大视野下进行思考和谋划。秦和建议,科学合理布局义务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规划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有效衔接,对各地已经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布局规划,进行必要的审核和调整,避免出现“建成便空置”的现象。还应加强对农村闲置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点)闲置情况进行认真排查,摸清底数,有关部门要牵头,对闲置学校(教学点)的利用提出指导性意见,充分考虑今后可能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情况,尽可能保留闲置学校和教学点的教育功能,同时在乡镇层面或村级层面加强学校资源与文化、卫生等资源的统筹,发挥好闲置校产效益。

      秦和还建议大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紧紧抓住教师和校长这两个关键点,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大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拓宽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提升农村学校校长管理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更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农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