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乡306人摘掉“贫困帽”

12.07.2016  15:08

      2015年底,龙山区工农乡确定全乡重点贫困户209户430人。日前,记者在工农乡采访脱贫攻坚工作时了解到,2016年,工农乡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帮扶、政策兜底等方式,已完成148户306人的脱贫工作。

      工农乡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概括起来表现为三少一多。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亩,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耕地少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示范产业少。农业种植仍以玉米为主,以棚室经济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业几乎没有;致富门路少。合作社带富作用发挥不好,村民奔富、想富的意识不强,外出务工致富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因病、因残致贫多。“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虽然有新农合作为保障,但农村家庭抵御疾病风险能力仍然很低,如遇重大疾病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扶贫工作中工农乡不走过场、注重实效,重点解决“六个一”问题。转变观念,解决扶贫攻坚“一头热”问题。乡党委通过包保结对、党员示范带动等方式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使他们从精神上脱贫、在思想上补钙;精准对接,解决扶贫包保“一阵风”的问题。通过精准对接,发挥包保部门和包保干部作用和潜能,将扶贫工作抓常、抓牢、抓实,确保扶贫工作不走过场;依托项目,解决扶贫开发“一根筋”的问题。变“一根筋”式的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依托项目开发就业岗位,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资金撬动作用,举全乡之力,投入自有资金200余万元,重点扶持大良村16栋日光温室大棚项目、王家村百亩“马铃薯+”项目和安国村千亩绿色有机水稻示范项目等三个扶贫项目;美化环境,解决扶贫工作“一条腿”问题。在具体工作中乡党委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和十里花径建设结合起来,发挥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效应。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屯环境吸引企业落户发展、吸引市民在农村购房置业、吸引游客带动村民致富,让群众在享受到环境之美的同时,又得到经济上实实在在的实惠;以小搏大,解决困难群众保障“一边倒”的问题。过去对困难群众帮扶更多的是事后救济,今年加大了对困难群众的保障力度,由乡政府出资1万余元为全乡423名贫困户全部购买了小额意外伤害保险,变事后救济为事前保障,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抵御风险能力;发展电商,解决农副产品销售“一头沉”走路问题。工农乡农副产品销售过去一直是实体销售,供销两端信息不畅通,市民想买绿色农产品找不到门路,村民农产品找不到稳定销路。去年,以明乾养殖合作社为试点在“供销一家”和“开犁网”两个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经营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今年准备将发展电商模式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与阿里巴巴合作探索农产品网络订单模式,将笨鸡蛋等绿色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预订,同城统一配送的方式送上市民餐桌。

      此外,各村积极争取包保部门帮扶,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问题。苇塘村争取区法院扶贫资金22.9万为3户无房户解决住房困难,为9户困难户提供仔猪和雏鸡。工农乡在区发改局的帮扶下成立了360亩葡萄种植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