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09.03.2017  13:08

学校概况


  吉林省教育学院成立于1957年,1999年开始创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培养了近5000名技能型人才,服务在省内外各行各业。教学过程中狠抓师德和教风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各项文体公益活动,努力培养适应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35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85人,教授42人,副教授103人,博士42人,硕士117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年龄结构渐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力和智力基础。

 

2015年我院与韩国国际大学、昌原文星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霍利奥克地方学院等大学签有校际合作交流协议。凡我院在读专科(高职)学生,均可申请到合作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外方院校将在学费等方面给予减免,并于学习结束后出具相应学习证明,为我院学生到国外进一步深造学习、创业搭建国际化平台。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一)总体规模

 

吉林省教育学院2016届毕业生共198人,均为吉林省内生源。其中男生80名,女生118名,男女性别比为1:1.475。截止2016年底总就业率为64.71%,艺术系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就业率在各专业中最高,就业率为72%,所有专业就业率都超过50%。

 

(二)院系及专业结构

 

全院毕业生共分布在三个系7个专业。

 

 

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一)各专业就业率

(二)未就业情况分析

 

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没找到满意工作或正在转换工作。

 

(三)就业流向

 

1.就业地区流向

 

省内就业占就业总数的92.2%,其中,在长春市工作占就业总数的63%。

 

2.就业单位流向

 

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企业,其中其他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占比最高。

 

3.就业行业流向

 

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教育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4.就业职业流向

 

毕业生工作职业类别主要有考学、工程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教学人员等。

5.升学

 

2016届毕业生有34名毕业生报名专升本考试,其中14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录取率达41.17%。另有3名毕业生通过国际合作院校交流,到韩国国际大学就读本科阶段。

 

第二篇:就业工作特色

 

吉林省教育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断强化思想,构建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工作体系,有效地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水平,集全院之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就业工作保障体系

 

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了就业工作领导和工作机制,构建了责任到位,机制到位,保障到位的就业工作保障体系,有效推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1.责任到位

 

我院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院长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学生处、教务处和高职各系主要负责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处,负责协调全院就业工作。各系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小组,由系主任负责,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具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学院党政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系负责人和辅导员具体落实,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是学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按照上述要求,学院专门制定了《吉林省教育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责任制,全院各级组织积极开展工作,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重点,以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积极宣传和推介毕业生就业,为我院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2.机制到位

 

坚持招生、培养、实习、就业相结合和层级管理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就业工作联动机制。一是招生——培养——就业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挂钩。在每年招生计划和专业调整时,院长办公会都要听取就业部门意见,教务处、招生办也充分参考各专业就业情况,合理调配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二是实习——就业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学院将毕业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统筹管理,教学和学生管理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目的是使学生更加认同就业岗位,用人单位更加了解学生,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促进了毕业实习质量和就业质量双提升。三是逐级管理联动机制。始终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就业部门统筹协调,各系全面负责,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注重推进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努力构建高质量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把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改革,努力夯实学生就业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一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深化高职办学教学模式改革。教务处积极推进课程设置调整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和社会对我院对口专业技能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采取大类专业前期课程趋同,后期专业性分化的课程设置方式,在教学环节充分考虑学生将来就业的技能适用性和实用性,果断淘汰专业领域过时课程,不断增加就业市场前景乐观、实际应用效果突出的实用课程。各系积极推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二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学院努力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科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单位定期举办各类实践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学院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补充、职业尝试、就业准备的作用,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推行了分年级、分层次管理的思政教育方式。通过各类思政教育专题报告会,学生干部培训班、大学生业余党校等教育阵地,注重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本领,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院学生在“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第四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第二届吉林省高校视觉艺术大赛”,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第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科普设计作品展”等多项赛事中获得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参赛作品等多项荣誉。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全程化就业和创业指导体系

 

学院立足于转变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建立了全程化、多维度的就与指导与创业教育体系。学院重视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工作,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式教学环节,以就业指导公共课、就业形势教育与职场培训专题讲座、各专业就业指导教育为主要内容,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并把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纳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立起学院、学生处和各系共同组成的三级就业实践教育管理模式,并把院领导和就业形势主讲专家的专题讲座、各系的专业就业实训及辅导员对学生职前发展定位分析结合起来,全方位实施我院的大学生就业实践课程。通过设计个人简历及职场模拟面试等环节加大实践课比重,侧重学生能力考核和学生平时表现考核,把理论与实践课各占一半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系主任、辅导员和一线任课教师均全程实施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分析和心理疏导,从入学开始就教育学生就业要有正确的定位,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首先转变择业观,放弃不切实际的就业幻想,抢先就业再择业,教育学生摒弃就业主观畏难情绪,鼓励学生从底层做起。 针对我院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较薄弱的现状,我院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四、着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构建多元化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学院不断强化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构建就业市场开发、信息服务和管理、就业帮扶、政策落实、咨询辅导等多元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加强就业市场的维护和开发

 

学院除了在省内长春、吉林、通化等地开辟了多处就业渠道外,还开拓了多处省外市场,主要分布在辽宁、天津等地,与当地部分单位建立了友好关系。学院派出就业联络人员奔赴省内外各企业用人单位,巩固老基地的同时积极开辟就业市场,逐步推进和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等方式,加强学院与用人单位就业信息的及时沟通,巩固已有的就业渠道。

 

立足本院实际,挖掘专场招聘会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洽谈会。由于我院毕业生数量少,组织大型招聘会不现实,所以招聘会多数以专场招聘的形式开展。每年5月、10月对招聘企业的信息进行汇总、审核、备案后,为每个企业安排好具体招聘日期单独进行专场招聘,尤其是招聘岗位对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其他技能等有特殊需求的,学院有针对性的推荐具备相关能力的毕业生进行应聘,提高了毕业生应聘成功率。

 

2.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学院在完成教育厅组织的“双困生”培训工作中,严把“双困生”资格选控关,使得真正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获得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一是学院每年均召开院务会专题研究解决学费、公寓费减免问题,对因灾、因病等导致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以及低保家庭的应届毕业生实行学费、公寓费相应减免。

 

3.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国家项目到基层就业

 

我院始终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要求,认真落实“选聘到村任职”、“毕业生应征入伍”等工作,深入开展“投身基层、献身国防、服务社会”就业主题教育,通过校园海报、广播站、QQ群、短信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动员和鼓励学生服务基层、献身军营。同时,认真落实好国家的各项经济补偿政策,及时准确报送各类信息,积极主动帮助毕业生整理各项审批手续,及时将补助资金全额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温暖。

 

4.加强信息服务和管理

 

学院努力提升就业信息服务工作能力,合理统筹学院内部各方资源,全力配合就业工作。学院就业部门在近年来已经自行建立的省内外长期合作企业联系名单基础上,积极收集省人力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和吉林省及长春市人才等单位发布的各方面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拓展合作领域和地域范围,全力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并通过学院网站、各系毕业生就业工作QQ群、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就业科对各系负责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日常工作进行汇总统计,每年至少两次向主管院领导汇报统计信息,并将统计结果通报各系。同时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的报送我院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相关数据。

 

第三篇 就业相关分析

 

为了解毕业生相对稳定后及最新的真实发展状况,对升学去向之外的毕业生群体进行跟踪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50份,共收集有效信息108份,占已就业毕业生的三分之二。尤其注重加强对灵活就业毕业生群体的满意度调研,为我们对毕业生的不同就业去向进行科学合理判断提供了扎实依据。

 

一、薪酬水平

 

多数已就业毕业生月均薪酬水平在2500-4000元之间,毕业时期望月均薪酬在4500-6000元之间。针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实际收入与期望收入存在一定差距。

 

二、专业对口

 

就被调查者总体而言,毕业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 5 位的是依次是:“符合兴趣爱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学以致用”、“收入高”和“单位在大城市”,调查结果显示,58% 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和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相关。

三、就业服务满意度

 

在受访的毕业生中,58%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30%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表示“一般满意”,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得到了毕业生的充分认可。

 

 

第四篇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继续建立健全“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我院不断建立健全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在就业与招生联动方面,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我院每年都对当年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和招聘需求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将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专业需求状况作为调整我院布局、制定发展规划、设置学科专业、确定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对连续2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实行减招,直至停招,对社会需求量较低、就业率不理想、就业流向及结构不符合培养目标的专业实施招生预警。在每年招生计划和专业调整时,院长办公会都要听取就业部门意见,教务处、招生办也充分参考各专业就业情况,合理调配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升就业能力

 

近年来,我院着力从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层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理念、模式、管理机制等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率。

 

在学院层面,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空间和时间上给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在各系层面也将实践教学日益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开辟实践教学模式的新路径,深化学生对于行业及实习单位的感性认识,扩展就业范围,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以上是我院 2016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我们将针对就业工作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不断加强就业工作,努力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与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全力做好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我院就业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作者: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