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5就业季将至 近半数毕业生期望月薪5000元

28.11.2014  11:22

又是一年“就业季”。从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到2014年“更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据预测,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750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

微调查

面对就业,我省大学生究竟抱着怎样的心态?有多少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以及对一份职业的认知又有多少?

为了反映真实声音,我们选择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等5所大学随机发放问卷,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微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3份(调查对象中大四毕业生119人,大三学生92人,大二学生115人,大一学生57人。专科生113人,本科生270人。)样本量虽小,冀望能一叶知秋。

临近岁尾,校园内更增添了几分忙碌气氛。在许多高校毕业生的日程表里,一项任务始终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找到一份称心工作。

据预测,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750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从今年9月开始,我省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新一年的就业工作存在哪些新形势新特点?埋头求职的毕业生要做好哪些思想、心理上的准备?连日来,记者走访省内各高校招聘会,一探究竟。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11月22日,吉林农业大学体育馆内人头攒动。挤在人群里不一会儿,园艺专业大四学生孙红旭就出了一身汗。今天学校举行农林牧渔专场招聘会,在来之前她反复给自己打气。从今年9月起,孙红旭去大小招聘会不下20场,向她发出邀请的企业也有几家,可她还想多看看,“就说北京的一家企业吧,虽然专业对口,可月薪2500元,连吃饭都是问题。

在近百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东北师大研究生张婷婷终于和沈阳教育局达成初步就业意向。这是一份沈阳市某省属重点中学政治教师的工作,岗位有编制,第一年月薪1800元。但这样的待遇让张婷婷犹豫起来,“跟着导师读博每个月还发2000元补助呢,读了3年研究生工资反而比先工作的本科同学还低,我想不通。

2015年,和孙红旭、张婷婷一样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我省有17.6万人,比去年还要多出3%。另一方面,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下旬,我省高校共接待用人单位近3000家,提供岗位数量约20万个。这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企业提供的需求岗位总量并无太大变化。

供求不平衡,这在总体上反映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从就业结构来看,依然存在不平衡现象。其中,理工类专业仍占需求主体,财贸、金融、IT、地产、现代服务业需求增加,农林、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稳定,社会科学类、师范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新形势下,就业工作也呈现新特点。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表示,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尽量以校园招聘会形式为主,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总的想法就是整合我们省的高校资源,发挥高校专业不同、影响力不同的特点,以中小型、分科类、分专业组织招聘会,反馈比较好,成功率比较高,企业也比较满意,以后中小型的招聘会应该是市场的主要形式,而且高校校园市场是招聘的主渠道。”郑志宏说。

长春工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周文军说,按他了解的情况,今年全省高校开展校园招聘的时间普遍提前。从近几年情况看,每年9月开始,高校陆续迎来用人单位到校招聘,但基本都集中在“985”、“211”高校,而从今年9月起,全省大部分高校都陆续开展了校园招聘活动。

用人单位普遍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孔洁珺认为,今年大部分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外语等基本技能外,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非国有企业成为主体用人单位。“从单位性质看,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全部需求的60%,而大型国企、机关事业单位、教育科研单位的需求持续减少。”郑志宏说,尤其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大,提供的平台、薪资待遇具有较大竞争力。

就业“”在何处

方凯是省内某高校法学专业的大四毕业生。虽然即将毕业,但他并不急着找工作。今年9月,他参加了全国司法考试,由于复习效果不好,考到中途就退了下来。后来,身边的同学有的着手找工作,有的选择考研,这一度让他举棋不定。“现在就业形势也不好,不如先考研,要是考不上明年3月份开始找工作。”他最终决定。

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走到哪步算哪步,和方凯处于同样境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对于就业,高校学子究竟抱着什么样的态度?近日,记者就大学生就业意向在网络上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校展开。问卷的题目主要有:

下发的380多份问卷在大学生中间引起了热议,收集上来的结果值得人思考。经统计,期望自己月薪3000-5000元的学生占42%,5000-8000元的学生占28%,而选择与实际月薪最为接近的2000-3000元的学生只有16%;对于毕业后在哪里发展的问题上,46%的学生选择回出生地,48%的学生选择到发达地区发展,而只有6%的学生想到西部地区发展;在就业最受困扰因素的调查中,有56%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短板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认为专业不对口的学生有10%;而毕业后想进入民营企业发展的学生只有12%,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有5%,此外,有67%的学生对今年就业持乐观态度。

细览问卷,能发现我省部分大学生对待就业与实际情况仍然存在不少落差。“落差的背后体现出择业的盲目与盲从,而这关键在于很多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李健说。

转变观念也是重要一环。”吉林化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李鸿昕认为,中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青年大约1500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占了将近一半,这本身就说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很多毕业生还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如果透过‘就业难’的表象看本质,那么我们不能单纯地解读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薪酬、发展空间与毕业生的期望值不匹配。”他说。

如今的90后,就业心态存在四个缺陷:依赖性太强,吃苦能力差,找工作很挑剔,危机意识不强。他们是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生活和经济来源都是依靠家庭支持,而且自理自立能力低,没吃过苦,也不愿意吃苦,对各方面都比较挑剔。而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大学生仍热衷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长春工业大学一名就业指导教师说。

我省教育专家赵士英认为,就业难的一部分原因也在于用人单位,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很多企业招人倾向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这让很多普本大学和民办本科学生无法公平竞争。其次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还有就是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或许应届毕业生一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但只要他们有良好的素质,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就是可以打造的。”赵士英说。

各大高校有新招

11月18日,在吉林大学就业大市场活动中,学校新任党委书记杨振斌到招聘会现场为学子们加油打气。他希望毕业生们结合自身特点特长,找到合适岗位,踏实工作。

近年来,我省部分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可利用资源,开展一系列政策举措,就业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今年11月,东北师范大学为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启动“临飞助翔”就业创业指导月活动。组织各类信息通报会、报告会及培训会24场,内容包括通报全国各区域就业市场信息、解读国家及地方就业创业政策、开展毕业生技能培训等。此外,学校充分发挥“东师信使”作用,一方面使学校能在第一时间获取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宣传学校品牌,给予毕业生具体指导,同时向学校反馈人才培养情况。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东师信使”有1000人以上,成为学校就业工作的得力助手。

全校动员,实现批量就业,这是吉林化工学院就业工作见实效的关键。近年来,学校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调动院、系、教职工三级层次力量,建立“学校统筹、领导主抓、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在全校努力下,一批大型企业走进校园,与毕业生批量签订就业协议。截至11月中旬,学校已召开专场招聘会30余次,提供就业岗位4543个。

今年,吉林农业大学对校内招聘会模式进行改革,把原来举办一场秋季大型洽谈会调整为农林牧渔、医药食品等4个类别的专场洽谈会,每场参会企业准入门槛提高,数量控制在100家左右。招聘会规模变小但专业针对性增强,这提高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洽谈效率。此外,为促进省外就业和省外生源返乡就业,学校选择“经济发达、生源多且目前学校就业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优质企业作为开拓目标,组织教师到实地进行市场拓展,拓宽毕业生省外就业渠道,为解决省外生源回乡就业做出了有益尝试。

突出就业服务指导,这是长春金融高专今年就业工作的新特点。近期,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月”活动,简历制作比赛、模拟面试活动、就业技能大赛、校友求职分享、HR走进课堂等活动,显著提高了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学校还为就业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实时观测学生心理素质测试、职业倾向测试、就业期望值变动,再给出合理就业意见。其次学校还加强分类指导,根据毕业生升学、出国、基层项目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中小企业就业等就业意向进行差异化、针对性的指导,满足了每一位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

挖掘有效市场资源,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长春工业大学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举措新颖、高效。近年来,学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为了让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学校主动“走出去”,与一些知名企业共建就业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共建共营。在就业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可下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进行项目帮扶;一方面企业也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出有效建议,改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学生在就业中得以“适销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