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习大大学经典: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18.09.2015  08:18

  所谓“经典”,就是具有恒久时间穿透力、具有恒定价值影响力的标杆之作。很多饱含智慧的文化典籍,正是这种能够超越历史、贯穿古今的“经典”,所以到今天,我们还要读、还要学、还要用。

  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时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习主席引用的这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出自《尚书》,意义如下:

  “功崇惟志”,想要取得崇高功业,就首先确立高远志向;

  “业广惟勤”,想要完成广大业绩,就必须坚持勤奋付出。

  这句话,是周成王向他的臣子们说的。而它对于为官者、为事者、创业者、创新者走向正途的勉励、走向成功的道理,古今同理。

  “功崇惟志”,是目标的确定,就像《大学》里说的“知止而后有定”,这一步骤,要求的是志向;

  “业广惟勤”,是过程的耕耘,就像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一步骤,强调的是习惯。

  确定目标,是吹响了攀登高峰的号角;过程耕耘,是坚守着道路的完成。要想功崇、要想业广,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高远目标,就会失去明确方向,拥有再多力气也都是在茫然四洒;如果没有过程勤奋,就会半途拖沓而废,目标的宏伟都成了远在天边。 

  所以,高明的志向使人走上征途,勤奋的习惯使人走向胜利。

  在西方,《伊索寓言》里讲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对于龟兔来讲,比赛终点是目标和志向,比赛道路是过程和习惯;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对于成就天才来讲,那灵感抒发处就是目标,那灵感实现中就是过程。

  这些都在讲目标明确之后、勤奋坚持的重要性。而在中国文化的思维里,因为华夏文明长久以来都是发展于大陆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便一向都十分看重如同耕种一般的汗水付出与结果收获,十分强调由农耕文明演化而出的踏实勤勉、苦尽甘来的精神理念。

  所以中国文化以各种表述来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也只是成功的一半,远大志向能否勤恳完成才是成功的另一半。志气高昂,决定人生分水岭,勤恳俯首,完成事业成功路。

  竞争的残酷现实往往就在于,已经比你优秀的人,还总是比你更努力。

  所以怎敢不勤奋?古语说“勤能补拙”。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他自称少时是“愚陋之至”,资质并不聪颖,甚至落后于人,全凭坚韧不拔的勤奋和脚踏实地的坚持,才厚积薄发、点石成金,成为了清代的“中兴第一名臣”,成为了毛泽东评价的“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中,永葆高远的志向不堕、永守勤奋的习惯不改,是两个关键要素。

  志向,是象征展望的姿态,勤奋,是属于匍匐的姿态。志气高昂分水岭,勤恳俯首成功路。仰起的头,展望于未来;踏下的步,匍匐于今朝。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的经典诉说着并不晦涩然而恒久的道理,进行着并不玄虚然而切实的提点。“惟志”、“惟勤”,“”如落点,“”如连线,从目标到习惯、从点到线,贯穿出了一条人生的精进路。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