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窗前稻花香——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城镇化建设综述

15.04.2015  11:55

  昌邑区紧紧抓住孤店子镇是省级城镇化试点的优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在孤店子镇大荒地核心区取得了丰硕成果。

  该区把建设团结的领导班子作为推进孤店子城镇化的首要条件。2010年,他们在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成立了村党委,创建了村企合一的党建模式。东福集团董事长刘延东当选为党委书记,并选拔一批懂管理、能带富的年轻干部,组建了一个扎根农村、热爱农业、关心农民的坚强领导班子。村与企业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在破解了大荒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活动场所陈旧等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东福集团在土地流转等方面的难题,实现了村企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建新型城镇化道路。村民实现持续增收,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8000元,到2014年达到28000元,年均增幅达到30%。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由原来的亏损60万元,到2014年结余300万元;企业实现了加速发展,东福集团2014年实现净利润7100万元。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加快了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进程。

  该区把着力解决土地问题作为推进孤店子镇城镇化的有力保障。大荒地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和自愿流转的前提下,以每公顷1.55万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将耕地统一流转到由村委会成立的农业种植公司,流转合同一签五年不变,继续流转费用只增不减。流转费高于全镇土地流转平均价格6000多元,每公顷农民可多收入3000元。流转后的农民脱离土地后可以优先到村内的企业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

  该区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作为推动孤店子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大荒地村1300公顷土地全部实现流转,由种植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通过方条田平整和自动化喷灌等高标准农田改造,将原来一家一户的田埂改造成了耕地,每公顷可增加2%的耕地面积,水稻种植也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目前,孤店子镇拥有占地4600平方米的农机服务中心,现存500台套大型农业机械,育苗、插秧、施肥、收获全程机械化,实现了“秧苗睡暖床,农机上楼房”,节约15%的生产成本,提高18%的单产。他们在选种上全部选择绿色有机稻种,在施肥上全部施用有机肥,在防病虫害上实行生物质诱化剂,同时把农业种植环节与温泉特色相结合,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年接待能力达到50万人次。他们聘请专业机构设计、构建了物联网溯源系统,实现了以网络管理为主、人工管理为辅的现代农业管理方式,为育苗、插秧、收获、仓储一系列的生产环节提供安全保障。“大荒地”品牌大米已经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实现了电商销售。同时,孤店子镇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逐步摸索出一条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他们牢牢抓住水稻这一源头,将碎米制成有机米酒,将稻草压缩成稻草颗粒,将稻壳压缩成炭棒,变为锅炉燃料,用于供暖,炉灰作为制作有机肥的原料,有机肥再还田,形成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八大产业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体内循环的发展方式,推动了生态农业建设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该区将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大荒地村已建成30栋农民新居,吸纳924户农民集中居住,彻底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新居内建设老年公寓,村里65周岁以上老人可以选择性入住。“大荒地老人有人疼,安度晚年夕阳红,楼道两侧有电梯,楼高仅仅有三层”的歌谣在大荒地村里广为流传。他们与市人民医院合作新建一所二级乙等医院,满足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村民在新农合缴纳费用方面给予补助50%。正在规划建设一所九年制义务学校,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同时,孤店子镇先行先试,不断建立健全村级社会保障体系,让村民享受到就地城镇化带来实惠。据了解,大荒地村民可以获得取暖费每平方米补贴7.5元,水费每吨补贴0.4元,物业费每平方米补贴0.5元,上楼住户每户补贴2万元装修款,每户每年发放500元蔬菜购置费。村委会免除老年公寓供热费。合法生育子女一次性补助500元;年满60-69周岁老人每年补助300元,70周岁以上每年补助500元;按自然户,一户有三名60岁以上老人的再加300元;考入大专以上的学生一次补助500元;村民新农合医疗由村里承担50%,全村公益事业费达2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