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威胁:海运集装箱传播有害生物和疾病

27.09.2016  15:40

  2016年8月17日,罗马- 石油泄漏事件常常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极度忧虑,相比之下,??"生物泄漏"这种更为严重的长期威胁却没有引起同样的公众关注度。
 
  在20世纪初,一种外来真菌毁掉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美国栗子树,大大地改变了地貌和生态系统,而如今,花曲柳窄吉丁 - 另一种通过全球贸易向新的生境传播的有害生物 -给人类长期用来制作工具手柄、吉他和办公家具的宝贵树种带来同样的威胁。
 
  史上最严重的"生物泄漏"事件或许是随船从美洲传播到比利时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其属名源于希腊文,意为"植物杀手")。它是一种类似真菌的真核微生物,在短短几个月内便进入爱尔兰,引发了马铃薯疫病,导致饥荒、死亡和大规模移民。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来在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一种有毒蔗蟾亲缘种就是借运往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马达加斯加的货物集装箱登陆的,其雌虫每年可产卵40000个,在危及大量动物和植物栖息地的同时,对当地的狐猴和鸟类造成灾难性威胁。在罗马,市政当局正在加紧开展一年一度的虎斑蚊防治活动,这是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船舶传播到阿尔巴尼亚的入侵物种。以其攻击性著称的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目前遍布整个意大利,而全球变暖将使北欧多片区域成为该有害生物的适宜定殖地。
 
  这也就是60多年前世界各国共同创建《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并以此为手段,帮助遏制植物病虫害通过国际贸易跨境传播,以及保护农民、林农、生物多样性、环境和消费者。
 
  "由外来有害生物造成的作物损失和防治成本严重影响了粮食、纤维和饲料的生产,"设在粮农组织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秘书处协调员费德乔克(Craig Fedchock)说。 "总而言之,果蝇、甲虫、真菌和同类有害生物使全球作物产量减少20%到40%,"他介绍说。
 
  贸易是媒介,集装箱是载体
 
  入侵物种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新的栖息地,而运输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
 
  而今天运输采用的是海运集装箱:全球范围内,每年的海运集装箱业务量大约是5.27亿 - 仅中国一个国家每年的海运集装箱用量就超过1.33亿个。不仅仅是货物,而且还包括钢铁结构本身,都会成为破坏生态与农业外来病害的传播载体。
 
  例如,过去五年来,针对抵达新西兰的116701个空置海运集装箱进行的分析显示,十分之一的集装箱外部受到污染,是箱内污染率的两倍。有害生物包括舞毒蛾、非洲大蜗牛、阿根廷蚁和茶翅蝽,它们都给农作物、森林和城市环境造成威胁。土壤残留也可能含有入侵植物的种子、线虫和植物病原体。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新西兰的检验记录显示,数以千计的各类生物正在通过海运集装箱被无意移动,"该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新西兰林业研究所的布勒克霍夫(Eckehard Brockerhoff)在粮农组织最近举行的国际植保公约管理机构,即植物检疫措施委员会(植检委)的会议上介绍说。
 
  茶翅蝽与供应链
 
  有害生物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农业和人类健康的范畴。入侵物种可导致水道堵塞和电厂停运。
 
  一项研究显示,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高达全球年度经济活动的5%左右,约等于十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如果将较难计算的因素考虑在内,其影响程度有可能翻番,布勒克霍夫介绍说。
 
  如今,世界贸易的90%左右由海运承担,拥有一整套庞大而不同的物流服务体系,因此难以采用统一的检验方法。去年约有1200万个集装箱进入美国,所涉及的入境口岸不下77个。
 
  此外,许多货物被快速运往内地,以便及时进入供应链,而这也就是那些能够在短时间里啃噬高值水果和作物的可怕茶翅蝽如何在苏黎世开始其欧洲之旅的。这种害虫喜欢隐藏在钢铁结构的角落和缝隙中长途旅行,而且定殖后会选择在人们的房子里过冬。
 
  高度依赖农产品出口的新西兰采用了先进的生物安保和集装箱卫生系统,以防止入侵物种进入。它依赖与航运业的合作和在众多太平洋港口实行的检查,并为那些使检验工作量减少的履约港口提供经济可行的奖励。此系统于十年前开始采用,而之前的集装箱污染率高达50%。
 
  制定植物检疫行动计划
 
  去年,植检委通过了一项建议,鼓励各国植物保护机构确认并通报海运集装箱造成的风险,并协助落实联合国《货物运输单元包装业务守则》的相关规定。该《守则》是一份非监管性行业指南。
 
  这将允许利益相关者采用一种体系来解决对此问题的关注,同时又不阻碍贸易的发展,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使用自动起重机仅用约20秒即可完成集装箱装卸的汉堡港这样的中等规模港口,而其作业量仅为上海港作业量的四分之一。
 
  尽管还需要假以时日,但在采取行动减轻威胁方面正在形成广泛的共识。就目前而言,应采取观望态度,让利益相关者有时间去掌握这些自愿性的软措施,推广最佳操作规范和加大现有规程的实施力度 - 植检委将根据这些工作的成果,重新考虑在未来制定一项国际标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