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百名委员培训班”赴井冈山学习井冈山精神

29.10.2015  23:24

体验红军生活,感悟井冈山精神。近日,省政协组织百余名政协委员和工作人员,车马兼程赶赴井冈山江西干部学院,开始了为期7天的首期“百名委员培训班”。

开班伊始,106名委员被编成3个团,模拟当年三湾改编的情景,分别选出团领导成员,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团歌和团徽。

培训班全体学员列队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烈士敬献花圈。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大厅,正面是汉白玉墙面,上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亲笔所题。大厅的两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诞生、发展、壮大的历程介绍以及部分井冈山烈士的简介,同时刻着15744个烈士的名字,而他们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牺牲的5万多名烈士中能留下姓名的人,平均年龄不到20岁。其他大部分烈士则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看到这里有的学员流下了眼泪,委员们说:“只有来到井冈山,才能真切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用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句话的分量,才能真切感受政协委员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地势险峻,气象万千。山顶上,朱德题字的纪念碑和镌刻着毛泽东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的横碑,遥相对应守望着当年的旧战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战斗场面,恍然浮现在眼前。委员们的情景教学就安排在黄洋界哨口。

在哨口下方有一条小路,标志牌上写着“朱德同志挑粮的小路”,路虽小但很陡峭,体验式教学让委员们重走红军挑粮小道。红军小道,崎岖坎坷,窄小处仅一尺宽,稍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谷,低矮处需弯腰行走,因为头一抬,就可能碰到山崖。大家感叹,走先烈走过的路,才真切体会到“崎岖”的涵义、“跋涉”的艰辛、“艰苦卓绝”的可贵和信念坚定的强大力量。刘丹委员回望小路说,这次井冈山培训,重走红军路,现场红色教学,让委员们坚定了履职尽责的信念。

接下来的培训,委员们又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1959年建成开放,馆藏文物近3000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先后命名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井冈山精神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对当前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是极为宝贵的。我们广大政协委员通过这次培训,都感受到了履职担当的激情。”杜剑委员感慨地说。

互动教学让委员们与老红军后代、井冈山建设者面对面地近距离接触。在井冈山江西干部学院上演的情景话剧,介绍了王经燕和张朝燮革命烈士夫妻的英雄事迹。红军后代讲述自己父母为革命舍生忘死的经历时,委员们被深深打动。陈卿委员说:“我好久都没有流过泪了,但在这次培训中我却一次次被感动得掉泪。

培训班还在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大井毛泽东同志故居开展现场教学。省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肖模文回忆首期“百名委员培训班”时说:“这次培训地点选择得好,办班形式好,委员感受是听了不想走,红军服穿了不愿脱,脱下不想交。”肖模文告诉记者,本届省政协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积极为委员搭建履职平台,使委员增强了履职责任感。本次培训是省政协工作的一个破冰之举,形式新、内容新,并不是就政协论政协,而是通过学习井冈山精神,让委员有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使委员们能够深入交流和了解,将井冈山精神带回吉林,让井冈山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添加能量。(记者 黄鹭 通讯员 李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