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通化市扶贫攻坚见闻

11.04.2016  08:02

      和风吹绿山川,春雨润泽大地,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山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通化市广大干部群众围绕精准做文章,在产业谋划、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有的放矢,把贫困地区的群众扶到点上、根上,脱贫的硕果正在生根发芽……

      探索创新、扶危助困,扶贫使巧劲“四两拨千斤

      通化县三棵榆树镇鞭杆沟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里的贫困户大都因为疾病和子女就学等原因致贫。贫困户郑希财一家正是如此,卧病的妻子和三个上学的孩子靠着十亩地的收成,已不足维持生活。可现在,郑希财正卯足了劲为即将建成的鸡舍添砖加瓦。

      原来,镇里投入了15万元扶持养鸡大户成立合作社,既解决了养鸡大户想扩大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带动了贫困户靠着务工每年增收1万元2万元。

      “当前,对鞭杆沟村还分别投入了58万元、15万元建设贝母和木耳种植合作社,以短期靠木耳见效、中期靠养鸡见效、长期靠贝母见效,完善本村的‘造血功能’,最终实现29户贫困户永久脱贫。”三棵榆树镇副镇长佟彬说。

      “长短结合”模式巧,扶贫攻坚思路宽。畜禽养殖等短期项目是突破口,让群众“见到希望”、“尝到甜头”,调动其致富积极性;特产种植等长期项目作为支撑,可为后发之力,实现永久脱贫。

      与鞭杆沟村的贫困成因不同,辉南县石道河镇东兴村以种植水田为主,全村500亩的水田是村民们收入的根基。但由于取水不便,水稻的产量一直不高,东兴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2016年,他们不再为取水难而发愁。记者在水田旁看到修建中的水渠贯穿田间、蜿蜒前行,施工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村主任王国福望着田里欣慰地说:“这500米灌溉渠,能让村里春耕灌溉工作顺利进行,为水稻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2016年秋天一定会是大丰收。

      东兴之变得益于政府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据辉南县扶贫办副主任丁岩峰介绍,该县2016年抓住国家千亿斤粮食、城镇化水泥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等政策机遇,分别在朝阳镇、团林镇、石道河镇实施了42.5公里机耕路,70个路下函,12眼抗旱井,8公里田间灌渠,8座塘坝,2座灌电站,7座桥涵建设。这些民生项目能为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条条便道通人家,不仅如此,村民脱贫致富的思路也被一齐打通。在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辉南人的观念也在变化,他们发现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致富真经。

      因材施策用巧劲,产业带动是重点。辉南县样子哨镇太平沟村因势利导,他们依靠旅游交通优势,确定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棚膜现代农产品采摘园带动脱贫工作的思路。

      迎合现代人追求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健康饮食理念,太平沟村成立了新时代温室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29栋温室大棚里,油桃、葡萄、西红柿、山野菜等20余个品种的果蔬长势喜人,欢声笑语不时传出。

      在育苗大棚里,贫困户杨成东正哈着腰虚心向技术员请教农业种植知识。他对记者说:“自从我股骨头坏死之后,家里就没了劳动力,吃药的钱都拿不出来,生活很艰难。这不,村里知道我的情况,给了我一栋大棚经营,免费给我种子、化肥,教我技术,等赚钱了再把租金还上,我觉得生活有了希望。

      据了解,合作社拿出一部分大棚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有能力种植的合作社大力帮扶,户均增收可达5万多元;干不了重体力活的可以打工,年收入1万元左右;没有劳动能力的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年底分红。“发展棚膜产业可以让贫困户在致富道路上步入一个新时代。”合作社理事张晓东对扶贫新模式充满信心。

      结合实际、着眼未来,脱贫出重拳栽下“摇钱树

      柳河县时家店乡农安村高家屯70岁的贫困户于振起怎么也想不到,靠着头顶红彤彤的日头就能赚到钱。

      “政府给俺家补助了2.4万元,我用6000元安了光伏太阳能发电板。对像我这种年龄大的贫困户来说,这是个不用出大力就能挣钱的好项目。一年下来,刨掉自家的电费,还能赚2000多元呢!”于振起对光伏发电项目赞不绝口。

      陪同记者采访的乡扶贫办主任李青军介绍,选出好产业和项目一次性投资,为困难户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对于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19户贫困户得到了乡里的补助并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这套发电系统可用25年,户均收益98675元。

      光伏扶贫项目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帮扶、贫困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收效良好。国家补贴和发电收益,都能实实在在地增加贫困户和贫困村的收入,实现了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稳定增收的扶贫效果。

      通过这19户的成功经验,扶贫干部心理更有底了。接下来,他们计划在柳河县时家店全乡推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集旅游观光、采摘游玩于一体的高标准光伏农业大棚,进一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特色肥牛养殖,作为脱贫攻坚的另一棵“摇钱树”栽进了通化县英额布镇。

      走进四平村东明农牧业公司,一座崭新、整洁的“阳光牛舍”已经建成。副镇长张文财对记者说,2016年县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各级扶贫资金为主要投入的扶贫机制,通过企业育肥牛养殖来实现扶贫资金大幅增值,贫困户与企业利益共享、优先保证贫困户利益分配。这投入79万元的牛舍可使四平村和小都岭村115户贫困户脱贫,早日过上好日子。

      谈到扶贫方式,张文财接着说:“企业用政府扶贫资金购买育肥牛,在‘阳光牛舍’专区负责养殖管理及销售,扣除生产成本后,所得利润由政府和企业各得50%,政府所得部分按贫困户户数返给贫困群众,企业所得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

      除了分红扶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务工增收的用工扶贫和借助企业信息优势,为贫困户联系有机蔬菜种植、甜玉米种植、订单水稻、中药材的种植项目,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信息扶贫等方式,让贫困户的收入再添一笔。

      东明农牧业公司总经理朴明国为贫困户算了一笔账:“马上我们就会购进牛犊,按照2016年年初肉牛市场行情,每头800斤左右的肉牛1.1万元左右购进,出栏后,每头净利润3400元左右。按两周期计算,贫困户每万元利润率达30%以上,利润十分可观。

      穷山沟埋下致富经,脱贫攻坚重在“授人以渔

      脱贫攻坚的路上,一曲曲带着泥土气息的财富故事成了环绕在山城上空的动人旋律,故事背后,是勤劳与智慧、农民和土地的完美融合,其中蕴含了脱贫致富可遵循、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踏进二道江区二道江乡桦树村曾经的一条荒沟,草莓采摘园、西红柿种植基地、獭兔养殖厂、几十亩大榛子树苗渐渐映入眼帘,汩汩流淌的山泉不断注入春的泥土。

      “华兴种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李洪芳正在教授几名新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学习大榛子的种植技术。见到记者后,实实在在的李洪芳打开了话匣子。

      60岁的李洪芳是从山东迁到这里来的,他从事过运输、办过白灰加工厂,因为人生地不熟、缺乏经验,都失败了。

      可致富的心思在他心里从没断过。1993年,借着村里进行农村产业化调整,他开始了日光温室建设,种植蔬菜。不懂技术,他就虚心向前辈请教,购买大量农业书籍不断学习,第一茬西红柿就赚了4000多元。

      渐渐地,产业达到了一定程度,但他没有安于现状。2004年,李洪芳承包了这条荒沟,开始了他的种植养殖之路。50亩林下参、900平方米猪舍,随着种植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这条荒沟里已经投入了40多万元。2008年,他又从蛟河引进木耳三级菌种,自己制作食用菌种,到目前,他每年自制黑木耳菌近10万袋,不仅年收入增加10万余元,还带动周边1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项目,他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木耳种植大户。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2010年,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李洪芳成立了合作社,引进彩色獭兔1000只,分散到各个农户饲养,带动他们致富。

      2016年,闲不下来的李洪芳,又种植了50多亩大榛子,并拿出了十几亩交给村里的贫困户邹德来打理。“这些年算下来,差不多200户跟我一起干过,像小邹这样家里困难的,合作社里还有七八户,我得帮他们找找项目。”李洪芳说。

      “我28岁右眼失明,妻子是聋哑人,全家一直靠低保生活。2015年年底,理事长给我找了个大榛子的项目干,看我家院子有点地方,他又扶持我养了500只蛋鸡,缺啥给啥,不懂啥就教啥,一年算下来,光卖鸡蛋就能收入1万元,等三年期的大榛子成熟又能收入2万元,有钱了,就踏实多了。”邹德来和妻子一边拾掇榛子树一边乐呵呵地说。

      脱贫攻坚要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用李洪芳的话说:“帮扶过程中不能只给东西,一定要教会他们本领,我希望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能像我一样早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