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失衡 玉米与淀粉后市料将继续走弱

20.10.2015  17:18

      玉米总体供需严重失衡,期末库存空前绝后,新产玉米收购价直线下滑,现货市场购销清淡;下游需求乏力,更加重行情的弱势节奏,因此玉米价格熊市格局已经确立。当前淀粉产能严重过剩,且因供应端放量导致成本坍塌,同时需求短期内难有起色,产业链上下游均对淀粉行业形成挤压。因此,笔者预计连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后市料将继续走弱。
  一、USDA报告并无方向性指引,国内玉米库存压力依然较大 
  备受市场关注的USDA10月农产品供需报告上周出炉。从数据来看,10月报告对9月供需数据进行了略微修正,整体变化不大。USDA报告显示,预估美国2015/2016年度玉米产量为135.55亿蒲式耳,低于9月135.85亿蒲式耳的预估值,2015/2016年度美国玉米年末库存微降至15.61亿蒲式耳,低于9月预估的15.92亿蒲式耳。USDA10月报告仅对9月数据进行了微调,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玉米产量和年末库存的降低,是因为对收割面积和单产进行了略微下调。10月报告并没有给予市场方向性指引,庞大的市场供给数量仍将压制后期价格。 
  国内玉米供给方面,近年来,我国实行主产区粮食临储政策,2013、2014年度,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11个玉米主产区连续收购玉米,库存上升至1.5亿吨。在政策引导下,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依然较高,市场供应不断增加。虽然今年东北部分地区遭遇干旱,2015/2016年度中国玉米产量预测值下调至2.29亿吨,较早先预测值下调300万吨,但仍创下中国玉米历史最高值。今年临储玉米拍卖虽然启动较早,但拍卖成交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据统计,今年临储玉米拍卖至今累计成交566.9万吨,进口玉米累计成交14.8万吨,跨省移库玉米累计成交仅1.88万吨。经过近两年的拍卖,2012年的3083万吨临储玉米已成交2137万吨,2013年的6919万吨临储玉米已成交915万吨。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2014/2015年度以来,我国累计进口玉米535万吨,同比增长64%;累计进口高粱达909万吨,同比增长175%;累计进口DDGS468万吨;累计进口大麦856万吨,同比增长107%。玉米替代品进口大幅增加,替代作用明显,压制国内玉米消费。
  二、玉米淀粉因供应端放量导致成本坍塌 
  9月18日,新季玉米收储政策重磅发布,收储价格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期货盘面却出现近似跌停的走势。目前玉米期价已经明显贴水于政策底价,后期临储玉米入库数量将决定临储托底的有效性。而现阶段东北地区仍承载着近1.4亿吨玉米陈粮,考虑到长期投资回报率以及资金问题,库容资源仍相对稀缺。因此,玉米能否大量流入临储库仍是问题,优质玉米托底的成功具有相对不确定性,而劣质玉米则不在国家保价范围之内,因此优劣玉米价差有望放大。而淀粉所需要的玉米原料对质量容忍度较高,因此成本或将因供应端放量而坍塌,加之淀粉产能过剩已经极为严重以及木薯淀粉的大量替代,随着临储政策价格下调的确立,玉米淀粉或陷入漫漫熊市。 
  玉米临储政策发布,价格下调符合预期。“中央结合地方”的模式在玉米收储的分割点在于玉米质量。中央部分只收购2%生霉粒以内的玉米,而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则由地方政府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食品安全地方负责制组织收购。换言之,2000元/吨的临储价格只能成为生霉粒2%之内的玉米价格底部,而霉变程度高的玉米则不受临储价格的托底支撑。这一模式带来两个后续问题,一是,目前供应明显放量,在只有低霉变玉米存在政策保价的大环境下,优劣玉米价差有望继续放大,鉴于深加工行业对玉米霉变程度容忍度较高,因此深加工玉米成本下滑程度明显高于饲料玉米。二是,对于盘面来说,虽然玉米基准交割品霉变程度小于等于2%,但2%—4%霉变程度的玉米可以贴水50元/吨交割,也就是说,玉米期货合约标的并非由优质玉米所组成,霉变程度略高的亦可生成仓单。因此,若期价上涨至国家政策底价水平,将迎来大量霉变2%—4%玉米在期货盘面卖出的局面,政策价格对期货盘面来说,是“顶”绝非“底”。我国玉米供应端严重失衡,产量逐步累积,供应过剩格局进一步凸显,目前尚有2012年产玉米未被消化,而2015年产玉米已经进入集中收割期,经测算,2014/2015年度的结转库存已经高达1.4亿吨以上。在新季玉米上市之际,若库容不足,农户无法交储,则可能出现“卖粮难”的现象,此时贸易商以及下游企业将掌握绝对的议价权,进一步打压市场价格,从而导致临储政策托底的有效性下降。因此,库容问题也是今年临储收购的难点,也是决定未来玉米价格重心的因素之一。
  三、供需严重失衡,国内新产玉米收购价直线下滑,现货市场购销清淡 
  目前,国内新产玉米已开始集中上市。由于在今年玉米生长期和收获期,各产区天气状况良好,今年新产玉米质量好、产量高,种粮农民普通认为新产玉米能卖个好价钱。但现在的情况是,河南滑县某些个体粮点水分15%以内的新产玉米收购价为1620元/吨,每吨比去年低了数百元,在去年同期,河南大部分地区新产玉米收购价在2400元/吨左右,2013年及以前年份新产玉米收购价也均处在当年年内的高位。但今年新产玉米上市以后,市场收购价却出现了持续下跌,特别是国庆长假期间,很多产区玉米收购价加速下跌,当前东北地区新产玉米收购价已跌至2000—2050元/吨,河南、山东、河北等内地新产玉米收购价已跌到1600—1750元/吨,内地个别偏远地区新产玉米收购价甚至跌到了1600元/吨以下。今年东北地区新产玉米国储收购价不但比去年下调了220—260元/吨,而且对质量要求也比较严格,估计收购总量不及往年,市场上可供流通的玉米数量将大幅增加。由于今年玉米收储价格下调幅度大于市场预期,加上东北各产区仓容紧张和陈玉米库存庞大,市场预期今年新产东北玉米会大量流入到内地,国内玉米市场的供应压力将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东北产玉米国储收购价下调削弱了政策支撑价格的力度,打消了市场看涨的心理,特别是今年的东北产玉米国储收购价格是在新产玉米大量上市前公布的,这让市场在新产玉米上市前就扎下了价格持续下滑的“根”。 
  现货市场购销清淡,9月中下旬,东北港口玉米价格稳中有降,南方港口玉米价格继续走弱,东北和华北产区深加工企业挂牌价格稳定,南方销区饲料厂收购价格仍在下降。东北产区内,黑龙江深加工企业大多停收,中粮肇东暂停收购,此前三等粮源挂牌价为2100元/吨,且中粮龙江挂牌价为1860元/吨,基本无量。此外,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稳定,前期,嘉吉生化三等粮源挂牌价为2100元/吨,公主岭黄龙及中粮生化三等粮源挂牌价为2220元/吨,梅河口阜康酒精二等粮源挂牌价为2160元/吨,日收购2000吨,吉林乙醇挂牌价为2110元/吨,日收购2000吨。华北产区内,基层贸易市场购销清淡,市场需求量较少,天津港到港价格为2150元/吨。河北秦皇岛骊骅淀粉玉米收购价格下降,新陈粮同价,为1950元/吨,水分在30%以内按1∶1.2扣量,水分在30%—35%按1∶1.5扣量,水分在35%以上,按1∶2扣量。南方销区内,江西赣州地区玉米跟随广东港口的降价,优质玉米汽运到货价格在2450—2460元/吨,且海南海口地区集装箱码头报价为2350元/吨,算上至饲料企业的平均运费30元/吨,价格周比下调50元/吨。 
  四、下游需求乏力,更加重行情的弱势节奏 
  玉米下游需求主要体现在饲料需求和深加工需求方面,目前饲料用和工业用都处于萎缩状态。饲料方面,中国经济下行导致下游蛋白需求不佳,尽管猪肉价格飙涨,但这是因为存栏量处于低位,生猪供应减少所导致的,根据行业预测,占据玉米市场68%左右的玉米饲用消费规模将下降1000万—1500万吨。农业部发布的报告显示,8月份生猪存栏3.87亿头,环比增加0.5%,同比减少10.40%;能繁母猪存栏3860万头,环比减少0.40%,同比减少14.20%。从数据看,生猪存栏量环比数据连续两个月改善,未来生猪存栏量或有增加过程,预计饲用原料需求在第四季度回暖。但存栏量企稳至饲用原料增加需要一定的传导时间,对于目前疲软的玉米价格难以形成有效提振。深加工方面,受到产能不断提升、需求持续降低以及政策限制等多方面因素抑制,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持续疲软。截至8月底,淀粉及酒精销售价格下跌超过200元/吨,深加工企业持续亏损。目前酒精行业与淀粉行业的开工率分别只有40%和53%,难以提振深加工玉米需求。整体来看,玉米深加工行业持续亏损,开工率严重偏低,未来新玉米上市后,行业压力将更加突出,消费难言乐观。 
  五、后市研判及操作策略 
  综上所述,玉米总体供应过大,面积连年增加,产量一年上一个台阶,供求矛盾突出,期末库存空前绝后;但需求不见起色,总体消费走弱,相关替代品较多,因此玉米价格熊市格局已经确立。再看淀粉,当前淀粉产能严重过剩,淀粉即是玉米成本定价,和玉米波动方向基本一致,且淀粉交割仓库数量多,分布广,交割更顺畅,淀粉生产中,玉米好粮次粮都能使用,今年大概率次粮要大幅增加,贸易和饲料不要的玉米,深加工正好低价收购。托市政策越来越明确严格控制玉米质量,2%生霉率的标准才能交入国储。预计11—12月次粮卖粮难,将使得深加工淀粉成本大幅下降。同时,受进口木薯淀粉的冲击,淀粉需求短期内难有起色,产业链上下游均对淀粉行业形成挤压。因此,笔者预计连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后市料将继续走弱,操作策略上,笔者选择继续做空,遇反弹离场观望,择机再布局空单的交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