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手机品牌都存在偷跑流量 你中招了吗?

07.07.2015  12:37

近日,央视报道了上海消保委对市场上的主流品牌手机偷跑情况的检测报告。内容显示,大部分手机品牌都存在偷跑流量、预装软件数量多、难以卸载等问题。其中,苹果、OPPO、小米等国内外知名手机品牌榜上有名。

 

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流量偷跑现象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预装或用户自行安装的应用后台运行,但部分手机厂商与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成灰色产业链。

 

知名通讯专家项立刚则认为,要两方面来看待问题:一方面,流量偷跑造成了用户意外的流量支出;另一方面,部分流量偷跑现象是应用更新和信息备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厂商并没有给用户选择权。预装软件也是一样,不应该一棍子打死,但目前确实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

 

现象 苹果手机偷跑流量最严重

 

根据央视报道,此次上海消保委购买了20款用于试验的样品,其中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手机。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在待机情况下偷跑流量问题,上海市消保委从中选出10款进行模拟检测,在开机注册入网并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

 

其中,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手机,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兆)流量。按照中国移动每110MB流量加油包收费15元的价格计算,消费者每5天被“”掉的流量,价值10.9元,消费者要为每个月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此外,索尼、华为、诺基亚手机偷跑流量也较为明显。

 

除了对流量消耗进行监测,上海消保委还对手机预装软件数量进行了对比试验。其中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手机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它的视频软件就多达4个,譬如搜狐、爱奇艺等。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检测人员在卸载部分手机的软件后,手机的容量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消费者看起来已经删除的软件实际上依然存在,根本没有被物理删除。上海消保委委托检测人员透露了原因:“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3元到5元钱,少的话也会有1元到2元钱。

 

另外,手机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差异的情况非常普遍,商家标称容量一般高出消费者实际可用容量。一款用于实验的小米手机,标称容量为8G,但消费者的可用容量仅有4.82G,可用容量仅为标称容量的60%。对此,南方日报记者致电小米方面,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无回应,“但是我们盒子上标明了可用容量大小的”。